苏州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亮点连连看

访问次数: 1329                        发布时间:2010-09-16

[字体: ]

万亩水稻优质高产创建区里,稻田水分充足,稻子长势良好;万亩蔬菜基地,钢铁结构大棚一排接一排,各色时鲜蔬果鲜艳欲滴惹人喜爱;一个个农村新型社区拔地而起,幢幢新居堪比城市商品房,各项设施和配套服务齐全,农民足不出社区就能过上现代生活……

  前昨两天,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推进会上,主办方特意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9个城乡一体化典型现场。这次参观的典型全部是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亮点,彰显出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

  现代农业 利用3G技术对大棚蔬菜节水灌溉进行监控

  【现场素描】

  久居城市的人们,在看到水稻田和蔬菜地时,常常会产生回归自然的舒适感。而当你看到的是成片的万亩水稻田和蔬菜地时,不知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太仓市双凤万亩水稻优质高产创建区设计面积13400亩,规划建成10835亩的水稻生态保护区。自2007年以来,已累计投入3287万元,基本形成了排灌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发展格局。当前,正处水稻灌浆期,记者看到这里的水稻长势不错,成片的稻田加上道路两边的林木,到处是绿色,俨然一个天然大氧吧。

  区别以前的稻田,这里更加现代化,汽车可以沿着田间道路在稻田间穿梭。区内推广的是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甬优8号、武运粳23号,亩产可达到700公斤,并且建立了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秧、统一植保、统一灌溉六统一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耕作、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全程机械化。

  在常熟董浜万亩蔬菜示范区,见到最多的就是蔬菜大棚。目前,这个示范区面积2万亩,其中大棚设施就有6000亩,伏菜网栽面积300多亩。节水灌溉成为董浜蔬菜示范区的一大亮点。监控中心利用3G技术和网络,可以对区内节水灌溉站及圩区排涝站实时远程监控,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延伸阅读】

  苏州市按照四个百万亩的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建成农业示范园区万亩以上14个、千亩以上64个。目前,已有6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今后,苏州市将继续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生物的四生功能定位,让更少的农民经营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到2012年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比重达到60%,其中亩均效益达到5000元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新型社区 公共服务一站式解决

  【现场素描】

  一提到农民集中居住区,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张家港永联钢村嘉园、昆山千灯炎武社区、相城北桥灵峰社区等老典型。但事实上,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入,农民新型社区不断涌现,而且在建设规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个个精彩纷呈。

  张家港市杨舍镇北海花苑内,一派和谐人居的面貌,现代中式风格建筑,营造出江南水乡的风情景观。该小区以争创绿色小区为目标,外墙均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墙面砖以青砖白缝为基调,屋面瓦采用青灰色调,护窗栏则是木纹式,外窗采用中空隔热玻璃。社区建有融休闲健身、学习娱乐、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广场,还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影视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打造出一个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文教卫生、便民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档住宅小区。

  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山湖花园、吴中区长桥街道的蠡墅花园等同样令人眼前一亮,除了漂亮的住宅楼外,社区公共服务一应俱全。山湖花园整个社区建有一个大型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住宅小区配有一个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按照六室二栏二超市,一校一站一厅一场所的标准建设,设有便民服务室,开设党员服务、民政服务、计生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治安、警务综合治理、公共卫生、信访调解及物业服务等十多个窗口。小区附近还有中小学、商业中心、农贸市场等社会公共设施。

  【延伸阅读】

  苏州市着力推进示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加快集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市88%的村有功能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建设一批新型小城镇,为吸纳农民进镇入户、享有公共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12年,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要达50%以上。

  富民工程 集体资产增值了百姓钱袋鼓起了

  【现场素描】

  伴随农民的集中居住,大量村级集体资产也被动迁。如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富民工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花桥国际商务城,通过重新规划建设创业基地,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走进花桥国际商务城的星光创业基地,一幢幢标准厂房排列整齐,四周绿树环绕,水、电等设施完备。这缘于2009年开启的一项创新之举:以富民合作总社名义建造创业园,用于置换8个村动迁的集体企业,以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创业园总投资1.2亿元,占地207亩,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42幢,目前已安置动迁企业50家。具体运作中,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规划,由政府规划选址、出资建设;统一资产量化,将园区所有资产按照各村动迁资产额度量化成股份,将年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各村;统一运作管理,由政府抽调人员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创业园的日常管理。

  建设星光创业园,实现了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解决集体资产动迁后村级经济发展的难题,消除了各自为政、分散投入的弊端,并通过定向建造,提高了建设档次,降低了投资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有利于拓展商务城发展空间,实现资源集中利用,加快花桥城市化进程。

  【延伸阅读】

  近年来,苏州市加快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建立各类富民合作社,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形成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创新了苏南模式的共同富裕之路。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787亿元,2009年村均收入达到389万元。目前,全市有8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到2012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要超过500万元,镇村工业集中度达90%。(陆晓华)

 

信息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