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建松潘项目超九成完工

访问次数: 1729                        发布时间:2010-09-29

[字体: ]

岷江源头川主寺镇,水清岸绿,廊桥楼榭,风景美如画;通往黄龙风景区的川黄公路,改扩建一新,全线通车,天堑变通途;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功能配套齐全,松潘旧貌换新颜;民族居民新居风情别具,生活设施完备,百姓喜笑颜开……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饱受创伤的高原古城松潘,在安徽对口援建两年之后,抚平“伤痕”,面貌焕然一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安徽援建,铸起一座皖川携手、合作共建的情感丰碑,将永久矗立在岷江源头。

  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请看一组数字:我省共安排各类援建松潘项目320个,援建资金21.3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工和基本完工项目310个、占项目总数的96%,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占援建资金的85%以上。数字的背后,是2000多名安徽援建者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努力。

  “我们全体援建者克服了高原缺氧、气候恶劣、有效工期短等困难,全力拼搏,按照‘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援建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圆满完成了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可以说,安徽援建为川皖两省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省驻松潘援建办常务副主任刘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920日,我省援建松潘再获殊荣,我省驻松潘县援建办公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8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授予“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援建以来,我省援建者已有数十人先后获得国家、省、州、县各级表彰。

  强化产业“造血”共建旅游胜地

  松潘,因其独特的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成为四川省“大九环”国际旅游区核心枢纽,旅游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然而“5·12”大地震的破坏,却让松潘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我省援建把恢复松潘旅游业,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作为战略目标,科学编制了战略总规划和各项具体的旅游规划。以九寨沟、黄龙景区为依托,打造松潘县城(古城、新城)和川主寺镇两个核心功能区,提升松潘在四川大九环旅游区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九寨、黄龙、若尔盖草原等风景名胜区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服务基地。

  为加快松潘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我省创造性采取合作共建模式,整合皖松两地机构和双方力量,成立松潘县恢复重建与发展建设指导委员会、松潘县恢复重建与发展建设指挥部及下设的9个项目部、监督审计委员会,共同负责援建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有力、有序保障了各项工程快速、顺利推进。投入7亿元建设松潘新城、3.5亿元改扩建川黄公路、3亿元提升川主寺镇风貌、3亿元打通牟尼沟隧道、1亿元塑造民族新居……目前,随着各项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松潘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原明珠”魅力重现。今年进入旅游旺季以来,松潘县宾馆、饭店入住率都在90%以上,九黄机场每天37个架次,乘客基本满员,黄龙风景区每天都有1万人左右的游客量,松潘旅游业加速复苏。

  坚持民生为先酿造幸福生活

  走过一条跨立在岷江上的索桥,记者来到了安徽援建的镇坪乡解放村苗圃安置点,这里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伫立在山水间。羌族特色房屋整齐排列,道路纵横,广场宽敞,花木成阴,设施齐全,112户、528位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在这里。走进羌族汉子冯成海的家,一楼就有3室一厅,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还安装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数字电视能收80多个频道。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冯成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地震前我们家住在3000米以上的高半山,饮水、交通都不方便。现在搬到集中安置点来,一切都好了,建房子政府还给了2万多元补贴。非常感谢安徽的无私援建! ”去年,冯成海的儿子结了婚,现在父子俩一起在松潘县城做生意,老伴和儿媳妇在家里种菜、绣花,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像这样的集中安置点,我省共建设了34处,同时新建农牧民住房2147户,使居住在危旧房和高半山的农牧民实现安居,圆了世代梦寐以求的愿望。

  我省援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援建刚开始,即按照优先恢复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重点实施民房、水利、校舍、村道等6项应急工程建设、共180多个子项目,惠及松潘县每一户受灾百姓。目前,共建成17条村道,新建扩建6所学校,完成78处安全饮水工程,所有乡镇全部开通了数字电视。北松路的建成,还实现了松潘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乡通了等级公路。在建的松潘新城中,有一个“徽苑小区”,安徽投入援建资金5000万元,建设了170套公共租赁房;同时,整个小区采取集中供暖,圆了松潘人冬天不再烧火炉、电炉就能保暖的梦想。

  据了解,在我省第二、三批援建项目中,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项目就超过一半,包括医院、学校、住房、自来水厂、社会福利院等,投资额约占总数的40%,切实改善了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记者 罗宝)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