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进程,全方位高水平展开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示范区规划获批以来——
从中国沿海到内地的产业转移,正在催生中国新的增长梯队;在当代经济史上,安徽首次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引领者。
9月初,中国著名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发布题为《卧虎藏龙》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领跑者正在出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生产成本上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速排头兵的位置已不能维持。这份研究报告断言:未来5年内,安徽等“七小龙”将引领中国经济成长。
产业转移引发强劲动力
引领者的强劲动力来自产业转移。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省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专项规划。
有了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这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安徽的加速崛起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0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增速达到15.4%,创1995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世人高度关注的皖江示范区,更是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8%,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0.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6%,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4.4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7.9%。财政收入增长31.7%,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4%,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1.3%和11.5%,均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国家战略就是“金字招牌”!示范区内,“抢滩效应”显现,越来越多的战略投资者把新一轮投资转向了安徽。
今年前8个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外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达到10610个,投资总额1.67万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48.5亿元;最富眼光与实力的中央企业,从去年8月到今年6月底,有114个项目在安徽开工,投资规划达到3434亿元,广泛涉及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
“聚焦皖江”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据有关部门统计,皖江示范区建设规划批复之后的180天内,海内外各类媒体推出专版、专栏、专题200多个,发稿5500多篇,网络报道及链接近115万条。皖江示范区的国内外关注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初步显示出巨大的品牌效应,对外来客商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政策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皖江示范区是国家战略,在示范区建设的“元年”,国家有关部门积极跟进,纷纷给予大力支持。
承接产业转移,交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9月16日下午,省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在合肥举行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运输发展座谈会及会谈纪要签字仪式。省长王三运与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共同签署会谈纪要。
高层人士透露,这次会谈内涵丰富、含金量高,对加快皖江示范区建设步伐,提升我省交通运输承载和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纪要,双方将全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示范区交通运输发展。交通部支持我省提出的示范区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和举措,将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快推动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示范区大建设、大发展创造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部将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一起,共同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加大支持力度,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交通部部长李盛霖表示。
年初以来,张宝顺、王三运等省领导先后与国家17个部委沟通衔接,商谈重大事项,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支持。商务部、建设部、人社部、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协议;国土部、环保部、交通部等深入示范区专题调研指导,国务院法制办专门出台政策支持示范区建设。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建设皖江示范区更是安徽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推进器,在“基础之年”,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不到4个月时间,省委、省政府先后迅速出台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和“四十条政策意见”。
不到半年时间,省有关部门先后拿出了《推进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示范区企业上市融资实施意见》和《若干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开辟了重大项目用地绿色通道,制定了“价格政策20条”。省财政厅、住建厅、人社厅、商务厅、司法厅、国税局、质监局、法制办、检验检疫局、合肥海关等单位都结合部门职能细化了政策,各市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和相关优惠政策。
短短半年时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马鞍山和安庆市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批准设立了合肥出口加工区;省政府批准设立了马鞍山、铜陵等省级高新区,批准筹建了芜湖孙村、宁国港口等7个省级开发区;江南、江北两个集中区正式设立,起步区选址、用地、计划等迅速明确,规划、招商和建设工作有序展开;北沿江高速巢马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开发园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承接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设立皖江示范区的主旨之一。皖江示范区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引领产业转移。
9月18日下午,合肥京东方六代线举行了首批样品交付客户仪式。这是第一批“合肥制造”的液晶屏,买家是长城电脑。“样品全部是18.5寸,16∶9的尺寸,用于检测使用。20天后将有大批量供货用于生产。”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庚申说。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液晶电视机,其显示屏全部依赖海外进口;而从今年10月份开始,合肥生产的液晶显示屏,将用在长城、联想、方正三大国产电脑,以及海尔、海信、TCL、长虹、创维、康佳等六大国产电视上。
作为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合肥市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京东方项目上突破,合肥新站区短短几个月时间,相继吸引了彩虹、中建材、友达光电等十多家大型配套企业进驻。
产业转移不是低层次的企业搬迁。在大项目不断增加的同时,一大批新兴产业纷纷落户示范区,引进产业层次提高,集群化态势明显。
友达光电是全球位居前列的薄膜液晶显示器制造企业,不久前在我省开工的一期项目,将建设月产40万套的液晶显示器模组、电视机组装以及背光模块等相关零配件在内的上下游整合的生产基地,投产后将实现产值190亿元,成为友达光电在华东最大的基地。友达执行副总彭双浪说,选择安徽,看中的就是目前省内城市从液晶显示面板到平板电视整机生产所形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友达的落户也补充了平板显示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使我省的平板显示产业正在向全产业链进行拓展。
而在皖江示范区另一个核心城市——芜湖,今年以来落户的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就达到180多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超过29个,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美的日电基地、新兴铸管大型铸锻造基地、集瑞重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启动,使当地的相关产业链条更趋于完整、更具竞争力。芜湖市已经明确提出,到2015年,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节能环保3个千亿元级产业的发展蓝图。
产业转移必须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马鞍山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创新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和共管园等形式,推进组团式、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而在巢湖市无为县,总投资350亿元的安徽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这里正致力建设高效清洁的煤化工基地。经历了从一个投资项目到一个煤化工基地,再到一座滨江化工新城的“三级跳”,这一迄今皖沪合作的最大项目,是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谋划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