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周玮 廖翊 白瀛)2010年11月8日,是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
行走在阡陌街巷、城市乡村,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在这个节日里,回首一路而来的足迹——有快乐,有慰籍。
继承优良传统,为社会发展进步鼓与呼,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这个节日里,重温新闻记者的职责——是纪念,是提醒。
突发事件中彰显责任
在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前沿的记者,承担起传播信息、澄清真相、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责任,他们无惧无畏、甘于奉献的身影,生动诠释着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与公众之间“桥梁”的角色定位。
今年8月7日23时,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8日清晨,甘肃日报社即有3批记者赶往灾区。为赶时间发回稿件,几名记者商议,由一人在车上写稿,其他人分头提供信息,就这样,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发回了稿件,向外界迅速传递灾区的真实情况。从8月10日起,《甘肃日报》将每天增印的报纸当天用专车送往灾区。一篇篇报道、一幅幅照片,延伸了关爱和希望,传递了信心和力量,为夺取抢险救灾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媒体始终牢记身上重责:发掘人性的善良、无私、坚强,弘扬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美好情怀,传递温暖与崇高。
坚持“三贴近”成就民生笔触
“勿忘人民”,这是著名记者穆青生前的肺腑之言。这份赤子情怀,照亮着当代中国记者的求索之旅!
“他不是在基层采访,就一定在下基层的路上。”《河南日报》的同事们这样描述着他们的老同事王天定的行迹。
王天定,这位55岁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跑遍了河南省158个市、县、区的1000多个乡镇,始终“心明眼亮下基层”。《郭店镇粮管所仍在给农民打白条》《非法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受苦百姓叫苦连天》《领导“竭泽而渔”集资修路,百姓“雪上加霜”无力脱贫》……一幅幅揭露假恶丑、表达正义良知的新闻照片,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
王天定的旅途并不孤独,一个个新闻同仁坚守“三贴近”原则,以自己的赤诚、热血、操守与无畏,与他并肩而行。“百姓记者”,这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给王天定们的亲切赞誉——
辽宁电视台史联文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一直“拼”在最前沿: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之时,他以生命为代价,毅然进入非典病房,与非典病人零距离;2007年,辽宁遭遇罕见暴风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史联文将自己绑在了飞驰的列车车厢外,扛着摄影机拍摄到震撼人心的真实画面。
《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江耀明,秉承“吃苦是记者最大的幸福,受累是记者最高的享受,歌颂人民是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青藏铁路建设的5年中,他24次登上海拔500
《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黄雄坚持认为,一个记者,只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正义说话,才算是尽到党的新闻工作者之责。他一直奔波在安全生产第一线,不仅关注着一个个事故与生命,更关注事故背后的问题与“黑幕”,在一次次的利诱与威胁面前,他始终没有退缩。
……
“‘三贴近’是记者的动力之源,践行‘三贴近’,记者心中才有新闻,笔下才有精品。”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江耀明的一席感言,说出了当代记者的共同心声。
以国际视野报道真实中国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着“记者”这个行当的内涵。当前,如何以开放的姿态报道中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摆在中国传媒界面前的重要议题。
为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丰富、多彩、变化的中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入了解,新闻同仁正不断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发掘最新鲜、最活泼、最真实的新闻。
在获得一等奖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访谈栏目《来自海外的声音》节目中,主持人和外国嘉宾相对而坐,讲故事,聊观点,谈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他们的经历反映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该栏目自1999年播出以来,一直为海外听众所喜爱,多次被世界广播联盟评为短波知名栏目。
来自中国的声音正进一步在世界广泛传播,真实的中国日益真切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目前新华社共用7种文字24小时向世界播发中国新闻,海内外用户逐年递增;中央电视台英语、西语、法语等国际频道在美、英、法、北欧、非洲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现落地入户,部分节目进入当地电视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59种语言向世界广播;中国日报目前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传播竞争中,争取话语权、主动权并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新闻人正为此而努力。
中国记者节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把11月8日中国记协成立日确定为“记者节”,因为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后,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可以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对于全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外记者节溯源:世界上,有部分国家有记者节,但是名称有所不同。如苏联,为“出版节”,日期为《真理报》的创刊日(5月5日)。韩国的叫“新闻节”,日期为第一家民营报纸《独立新闻》的诞生日,时间是4月7日。匈牙利以前也有个“记者节”,日期是12月7日,为匈牙利共产党第一家报纸《红色权利报》的诞生日。>>
●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
中国记协的前身是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49年7月在北京组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胡乔木任主任,胡愈之、廖承志任副主任。中国记协筹备会和工人、青年、妇女等15个全国性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推举12名新闻界代表独立组团参加了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同年9月,筹备会被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接纳为会员。1954年成立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1957年3月14日,联谊会召开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议通过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1966年“文革”开始后,中国记协被迫停止活动。详细>>
● 新闻记者证
新闻记者证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的唯一合法证件,由国务院授权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发放、备案和管理。自1987年成立以来,新闻出版总署一直承担着全国记者证的统一换发工作。
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中国新闻采编人员的记者证每5年换发一次,到目前(2009年)为止已换发过三次。
2009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决定,从2月25日起,将在全国统一换发新的新闻记者证。与以往不同,此次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记者证也将从总署申领。通过这次换发,全国将实现国内通讯社、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所有新闻单位记者证的统一,同时上网向社会公开。社会公众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查验记者证的真伪,从而更好地维护新闻记者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新版记者证封皮由原来的蓝色或红色统一改为咖啡色,封面烫有银色的国徽和“新闻记者证”的中英文,封底烫有银色的新闻出版总署英文简称“GAPP”和“新闻记者证”的英文“PRESS CARD”。
● 新修订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9年11月15日正式施行
● 我国将统一换发新版记者证 中国新闻机构第4次换发记者证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2年来再次修订
● 我国新闻奖项:中国新闻奖 长江韬奋奖(范长江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
● 名记者风采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