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国市在“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限的发展资源”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发展生态经济,开创了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局面。
一、以生态为底色描绘山核桃林区持续发展之画卷
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山核桃栽培区全面禁用除草剂。同时,开始大力推广割灌(草)机的使用。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林区引进了包括紫穗槐、百喜草等兼具水土保持作用的绿肥,同时大力推广种植油菜、萝卜等乡土绿肥,对山核桃林区进行生态修复。在南极、万家等山核桃林区内加大实施生态保护力度,对一些生态区位重点区域实行禁伐,对天然次生林以及用材林实施严格控制。
加快推进森林景观化大生态战略建设,加强了生态保护力度,扩大了公益林面积。中溪镇夏霖风景区、霞西镇石柱山风景区和南极乡经济林生态保护区已经区划了28000亩市级公益林,目前正在批复落实中,其中,用于水土保持的公益林达到17060亩,占总区划面积的60.93%。
在治理林业有害生物方面,市林业局积极推广使用生物灭虫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以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今年8月27日,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山核桃蒲壳专项整治及综合利用的通知》,与往年一样,持续加强对山核桃蒲壳规范处理的宣传和监管工作,要求林农不要随意丢弃山核桃蒲壳,禁止向河流倾倒山核桃蒲壳。同时市相关部门也大力推广山核桃蒲壳还山。
二、以生态为旋律唱响农业发展之歌
近年来,宁国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稻”(菜、茶、果)等生态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宁国市市还充分发挥科技带动作用。2008年开始,市农委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活动,计划对全市所有耕地、山地土样中有机质含量进行检测,帮助农户了解自家土地的“身体”情况,使农户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土壤进行施肥,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提倡标准化生产,以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2008年,宁国市绿色食品原料(山核桃)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为了促进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市农委农业环保站编制了技术手册,以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户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进行生产。2009年全市有7个企业及合作社,包含山核桃、鲜茶叶、土鸡、保鲜笋在内的12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另有2个企业,5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续展,2010年有2家合作社,6个产品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目前全市共有3600公顷茶园通过了国家茶叶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无公害茶园面积占全市茶园面积的90%以上。据悉,为了把宁国打造为最具影响力的有机产品生产基地,今年5月份该市编制了《宁国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以生态为灯塔指点旅游业发展之航道
近年来,宁国市通过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森林景观化再造与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等措施,在发展生态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2009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5亿元,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业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2009年,已创建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乡村旅游点10余处,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旅行社11家,安徽省星级农家乐50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
早在2003年,宁国市就聘请上海华师大旅游规划院为我市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聘请北京同和时代规划院对旅游总规进行修编,按照“自然山水,宜居、度假的创业之地”作为城市定位,确定了“一城、五区、两带”的旅游空间布局,同时,结合该市文化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青龙湖和板桥原始森林的独特优势,打造全国一流的原生态高档度假区。以“一个大观园、两大核心区、三大景观带、四大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为该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描绘了美丽蓝图。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切实加强对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引导,宁国市还创新了发展方式、拓展了经营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包含休闲娱乐型、游览观光型、特色资源型、综合体验型。不仅可以使游客领略田园风光,感受乡风民俗,体验农家生活,而且在山地景区地带,还可以利用风景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避署、休闲娱乐、食宿等。
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市发展“大旅游”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在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1-6月份,全市游客接待量达11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约3000人次,分别同比增长20%和25%,旅游总收入约7.5亿元,同比增长60%。 (宁国市编办 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