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五市经济总量向三千亿目标冲刺(图)

访问次数: 1561                        发布时间:2010-12-13

[字体: ]

阜阳、蚌埠、淮北、亳州、宿州,皖北5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态势,显示我省振兴皖北的政策效应正在凸显。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加快皖北发展,对于加速安徽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站在“十二五”的门槛上,我省上下正以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准确把握中央对“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的战略判断,清醒认识振兴皖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挥皖江城市带示范作用,以落实双“10条”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振兴皖北力度。精心编制好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明晰总体发展思路。

  经济总量 向三千亿目标冲刺

  安徽的加速发展,与皖北振兴息息相关。

  省经济信息中心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皖北地区的追赶步伐正在提速。报告中说,随着阜阳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亳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一产,皖北地区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前三季度,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亳州、宿州、阜阳三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在皖北总体靠前,也高于全省和皖江示范区的平均增速,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而据此前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5537.2亿元,增长15.4%,全省17个市增速均在13%以上。其中,淮北经济增速15.1%,高居皖北之首,相比去年同期在全省位次提升10位,六大主导产业贡献突出,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一系列信息均指向同一个结论:加速皖北发展的政策效应凸显,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煤电、化工、中药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发展可圈可点。例如,亳州市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招商引资成效突出、投资增长较快、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宿州市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开发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根据皖北5市阜阳、蚌埠、淮北、亳州、宿州各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记者统计发现,经过“十一五”前两年时间的努力,5市经济总量顺利迈入2000亿元关口,正向3000亿元的目标迈进(1)。而据省政府网站1210“省情发布”栏目中公布的数据,今年8月份,5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将近30%的增速(2),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同期公布的数据同时显示,前8月皖北5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全部财政收入(3),增速几乎全部超过了30%。总体来看,皖北5市正保持高昂的发展态势,冲刺生产总值3000亿元的新目标。

  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皖北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弱,加快皖北发展,对于加速安徽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皖北加快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皖北各地都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进入蓄势迸发、生机蓬勃的发展时期。

  政策施力 系列新政密集出台

  皖北5市近年来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得力于全省上下甚至全国战略布局对其的重视。

  2009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安徽调研时强调,皖北发展事关安徽大局,振兴皖北,促进安徽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挖掘安徽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这并不是吴邦国第一次谈到皖北,他曾多次要求把皖北发展作为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采取帮扶措施,振兴皖北经济。他也不是唯一关注皖北的中央领导,据皖北办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中央多位领导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加快皖北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皖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一系列政策开始密集出台。 200811月,安徽出台了被称为“老十条”的《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推出了包括财政金融、项目和基础建设等五大类共10条政策措施,重点扶持皖北三市六县。时隔一年后的200910月,又推出合肥、芜湖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探索帮扶皖北的新模式。时间推移到2010年,随着我省财力增加,又推出“升级版”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十条”。

  今年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的倾斜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增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煤电等资源优势,加大对开发园区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培育壮大新型资源精深加工、现代煤化工、现代中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借鉴苏北 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研究加快皖北发展,必须跳出皖北看皖北,跳出安徽看皖北,认真借鉴其他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与皖北区位相近、禀赋相似的苏北地区,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样板。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重点推动和支持苏北加快振兴步伐,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统计数字显示,苏北地区近几年发展明显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江苏全省平均水平,24个县()中有23个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

  相关信息显示,2009年徐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34亿,分别是阜阳、宿州、亳州的5.5倍、8.6倍、9.4倍。而宿迁作为苏北地区经济实力最弱的市,2009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3.07亿元,与阜阳、宿州、亳州三市地方财政收入之和65.75亿元基本相当。最后,从人均GDP上来看,2009年,苏北5市的人均GDP23835元,接近3500美元。而在皖北,宿州、亳州、阜阳,分别在2007年、2008年、2009年突破1000美元。相比全国2003年突破1000美元、安徽省2005年达到1000美元,分别迟了6年和4年。

  对此,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建议,安徽可以借鉴江苏“振兴苏北”的经验,一年聚焦一个问题,一年突破一个症结。针对每年要解决的问题,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将政策聚焦点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症结上。如此,才不会被皖北现在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分散资源与精力。把苏北经验与皖北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皖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展望十二五 发展蓝图令人关注

  2010年已步入尾声,在即将迈入“十二五”之际,皖北的发展蓝图令人关注。

  省经济信息中心分析预测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情况时认为,全省经济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多年扩大有效投入积蓄的发展势能正在持续稳定释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从沿海地区发展实践看,在经济总量过万亿后,经济总量扩张呈加速态势,从1万亿到2万亿一般只需要4-5年时间,经济保持连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从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看,工业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产业转移看,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得沿海地区的产业在区域成本差异推动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年我省民间投资有望继续保持高的增速。

  该中心在这份预测报告中特地指出,2008年以来,皖北地区整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追赶步伐提速,全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皖北办主任丁海中在接受《决策》杂志采访时说,针对皖北的“十二五”规划,最大的新思路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推进。以前仅仅看到皖北比较落后,所以强调要把经济搞上去。现在内容就变了,比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过去没有,现在已提上日程。当然,做到绝对均等化很难,但要不断缩小皖北与全省的差距,思想上要有这个意识,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出发点,加快富民强区。这与以前仅仅谋划经济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以前支持皖北的政策主要是侧重经济方面的政策,搞一点项目,给一点扶贫资金。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皖北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站在“十二五”的门槛上,“皖北的势头起来了,发展态势、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改变。 ”丁海中同时表示。(周祥新)

  (注:本文借鉴了省统计局、省经济信息中心及《决策》杂志的相关公开报告、文章,特此致谢)

  □评论

  新规划新思路新征程

  皖北振兴正逐渐形成更为清晰的路径。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皖北发展摆到关系安徽崛起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大支持推进力度,举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我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皖北加快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加快皖北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对“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的战略判断,清醒认识振兴皖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挥皖江城市带示范作用,以落实双“10条”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振兴皖北力度。精心编制好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明晰总体发展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支撑;大力实施重点产业突破,引领皖北地区加速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扩大经济外向度,增强皖北发展的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深入推进结对合作工作,探索合作双赢的发展模式;同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皖北人民福祉;着力加强教育培训,开发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推进事业发展的能力;持续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颇为重要的是,从全省全局来看,有了皖北地区的发展,皖北、皖南比翼双飞,皖江示范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