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访问次数: 1579                        发布时间:2010-12-20

[字体: ]

我省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将达18万人,用五至十年时间建立十到二十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
  ·自主创新篇·
  从今年新学期开始,合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合肥)动漫游戏硅谷正式开始战略合作关系:合工大在国内首开《互动艺术设计》专业,从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将计算机专业、网络专业与传统美术专业相结合,开辟了国内动漫游戏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合工大勇于迈出的这一步,是我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缩影。
  培养引进集聚领军人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一直是我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未来十年里,我省将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为龙头,努力培养一批学术品德好、专业素质高、团队结构优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先进理念、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8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500人左右。
  为此,我省实施各类高层次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通过进修学习、大规模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队伍注入活力。各地各单位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省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培养、开发、奖励。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机制,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
  着力自身培养的同时,我省还遵循突出重点、按需引进、重在使用、特事特办、统筹实施的原则,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步伐,开辟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绿色通道特聘工作证皖江学者计划引进一大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领军人才。从去年6月开始,我省实施省百人计划,计划用五到十年时间,建立十到二十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全省评审设立11个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共有2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校企合作服务新兴产业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地和培养基地,高校责无旁贷充当起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库智囊团
  面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我省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现代交通运输、城乡规划建设等经济建设领域的人才开发,计划到2020年培养开发此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1.8万人。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把行业内最优质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帮助其成才。作为回报,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输送到企业,成为企业的储备人才。这种方式不仅缩短了人才的成熟期,更提升了人才的含金量。以合肥市为例,该市目前已经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职教基地。签约入驻职业院校已达到17所,建立了6所技师学院、4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每年为企业培养技师800多人,培训高级工6000多人。
  自去年以来,省教育厅专门启动了高校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并借助对接会举行了科技特派员出征仪式,共派出科技特派员358人,占全省总数的85%;他们积极帮助企业摸清关键技术需求、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参与技术研发和条件建设,协助建设企业研发团队,联合培养人才,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取得显著效果。
  多措并举锻造创新团队
  从2006年开始,我省正式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在我省承载“861”行动计划重要项目、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建设100个产业创新团队。团队设立单位对创新项目研发投入共达到10亿多元,对创新成果产业化建设投入共达到60亿元;有一些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截至9月底,我省高校今年已获得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共计23262多万元,创历史新高。省教育厅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年均增长37.7%,获资助经费数年均增长64.6%;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年均增长49.4%,获资助经费数年均增长89.3%,增幅双双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高额的投入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巨大的动力。近年来,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安徽示范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等相继成立,联合培养学生、共建学科专业、共享图书仪器设备、共享国际合作项目;启动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创新研究生培养体制。(记者 陈婉婉)
  【记者点评】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制定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畅通引智绿色通道,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才有更多科技人才服务安徽崛起。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