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清晨,怀抱城市的湖面烟波浩渺,岸边建筑如披薄纱倒映水中;湖边,游人如织,为优美宜人的环境或陶醉或赞叹。您千万别以为这是在哪处
迫在眉睫的城市转型
淮北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市近50年,淮北市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土地大面积沉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趋枯竭、全国364个重点缺水城市之一……
按照国际惯例,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通常有三种选择:一是就地消亡,二是整体迁移,三是进行城市转型。“淮北市煤炭资源目前日益减少,而机械加工、食品等产业还未接替,一时间,淮北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淮北市有关负责人说。
严峻的现实、潜在的压力,迫使淮北必须立刻实行城市生态转型。
生态建设卓见成效
城市生态转型,环境建设先行。淮北市市委、市政府以塌陷地复垦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为根本目标的塌陷区综合治理战略。
公园内碧波连天,杨柳垂依,如画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杨庄煤矿塌陷区的南湖湿地和矿山集镇塌陷区东湖湿地上,淮北市政府积极兴建游乐设施、建设湿地公园,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这里原本是平地,因为挖煤造成塌陷形成了大坑,现在改造成了湿地公园,为市民增加了许多游玩的地方。”在湖边游玩的淮北市民
目前南湖湿地公园已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昔日茫茫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风光旖旎的生态村,成为淮北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截至目前,淮北市共投入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资金3亿多元,共复垦利用采煤塌陷区13.06万余亩,占塌陷地总面积的53.9%,远远高于全国15%的复垦率,4.5万名无地农民被安置就业。国土资源部把淮北塌陷区综合整治的经验总结为“六种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塌陷区变成了湿地公园、光秃秃的山上载满了葱郁的树木。城市一天天在变美,但淮北市长期以来依靠煤电的“一元”经济产业结构仍然亟待改变。淮北市抓住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系统,对煤炭资源进行适度开采、深度加工、综合利用。
在临涣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内,一批煤矸石电厂、煤矸石和粉煤灰剪裁加工企业建成,园区内形成了煤-焦-电和煤-焦-化循环经济系统,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92.5%,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吃干榨净”。
实现从“一元”到“多元”,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近年来,淮北市非煤产业发展连续多年保持50%的增速。
“包括这辆车在内,今天上午已经运来了30多车垃圾,共100多吨!”在淮北宇能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大门口,一位公司计量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淮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之前淮北市城区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主要是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而从今年5月6日起,城区生活垃圾则统一运到宇能热电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置,用来发电。“目前公司年处理垃圾20万吨,年发电量为8400万千瓦时。”宇能公司副总经理宋平介绍说,“产生的煤渣还可以用来制作建筑材料,真正做到了循环利用。”
目前,淮北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
生态城市呼之欲出
“每天清晨,我都要和老伴一起到相山公园锻炼,爬爬山、压压腿。”正在相山公园进行晨练的林大妈告诉记者,以前相山是光秃秃的,还到处是坟地和荒草,谁也不愿意来这里。自从淮北市实施荒山绿化以来,相山公园变美了,越来越多的淮北市民愿意来到相山公园进行锻炼。
近年来,淮北市按照“城市园林化、广场绿地化、城郊生态化、山水城一体化,满足总量,打造精品”的思路新建改建了相山公园、时代公园、国家矿山公园等4个公园,以及世纪广场等6个城市广场,城市绿地率达4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城市转型目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新格局,形成‘两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在淮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毕美家的眼中,未来的淮北风景美不胜收。 (谢麒麟)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