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0期

访问次数: 5277                        发布时间:2010-12-23

[字体: ]

   10   期(增)

 

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1月16

 

 

     

 

【领导讲话】

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全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市县传真】

合肥市包河区:机构改革激活第一城区跨越新动力

巢湖市和县启动扩权强镇试点改革

 

 

【领导讲话】

 

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

全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2010年10月11)

 

近年来,安徽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增强乡镇科学发展能力。通过改革,逐步调整了农村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环节,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09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粮食产量由495亿斤增长到614亿斤,农业增加值由732亿元增长到14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35元增长到4504元。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的发展更加和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总结这些年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改革重点,是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我们分三个阶段扎实向前推进,每个阶段都重点解决一个突出问题。

第一阶段:着力解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清理清退乡镇不在编人员;党政机构限设1-3个,行政编制精简10%;事业单位限设6-7个,定编25-30名;建立乡镇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平台,上收乡镇机构编制审批权,推进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妥善安置分流人员。通过改革,共清理清退乡镇自聘人员11.3万人,精简党政机构9800个、行政编制6500名,精简事业单位12000个、事业编制43400名,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近5万人。

第二阶段:着力解决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实行机构编制配置与乡镇管理服务挂钩,规范乡镇内部职责分工,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乡镇政府;建立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县乡管理新体制,公开透明、服务优先的乡镇机关运行新机制,以钱养事、绩效挂钩的公益服务供给新机制,关系协调、配合有力的条块关系新体制,推动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第三阶段: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活力欠缺的问题。依法向乡镇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赋予一定的规划管理权,允许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立机构、允许在全县乡镇编制总额中调编使用,赋予乡镇党委对派驻单位负责人的调任建议权,提高长期在乡镇艰苦条件下工作干部的相关待遇,增强了乡镇的发展动力。

二、打造服务平台,是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有效途径

一是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凡涉及乡镇行政的一切事项,全部上墙公示,沟通政情民意;在机关工作中实行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同时组织农民代表、村组干部参与考核工作,扩大农民对乡镇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依法行政,扩大基层民主,促进作风转变。

二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将农民需要办理、咨询、服务的事项全部纳入全程代理范围,规范全程代理流程,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代理网络,严格考核督查,较好地解决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善了干群关系,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是打造公益服务平台。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四改一鼓励”,即改革公益性事业投入机制、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办法、改革薪酬分配制度,鼓励事业站所人员走向市场,实现了涉农技术服务“零距离”,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还建立了农民技能培训平台和专业服务组织平台,承接从政府转移出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三、创新工作机制,是落实为农服务和提升管理水平的保证

为进一步落实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政绩民意沟通互动,推动服务内容不

断拓展、管理不断规范。

在强化公益服务方面,我们建立了“以钱养事”运作机制,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政府省心、干部用心、农民称心”。在打造专业组织服务平台方面,建立了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销售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了农村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在规范县乡事权方面,建立了“以县为主、乡镇协助”的工作体制和考核机制,为乡镇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环境。在理顺条块关系方面,加强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协调能力,强化乡镇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建立了综合指标考评的激励机制、纪检监察和政府目标考核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实名制管理的核查机制、机构编制与预算挂钩的约束机制、以县为单位总量控制的调节机制等,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

四、形成改革合力,是保证乡镇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的抓手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协调,协同推进。为加强工作领导,各级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同时,为确保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后不再反弹,我们建立了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年度核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机构编制管理考评奖励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对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市县给予奖励,不仅调动了市县的积极性,也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氛围。在推进事业单位运作管理模式改革中,我们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导引领作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着力改革财政投入方式、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等,创新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我省乡镇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中央的要求,与农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深化改革,力求取得新突破,推动安徽“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县传真】

 

合肥市包河区机构改革

激活第一城区跨越新动力

 

今年以来,作为安徽“第一城区”的包河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机构数由21个精减到16个(含接收下划1个),撤并13个事业单位(机构)。通过机构改革,激活了干部人才队伍,为跨越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1-10月份,包河区实现财政收入18.04亿元,增长45.6%,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13亿元,增长21.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9.47亿元,增长24.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6亿元,增长22.3%;实现招商引资185.11亿元,增长17.62%。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乃至中部同类城区中持续领跑,跨越发展势头强劲!

“快”字当头的“自我革命”

作为从原郊区演化而来的包河区,党政机构的设置一直带有县的特征。当历史把包河区推到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时,迫切需要党政机构进一步优化设置、转变职能、提升服务。2010年机构改革的推进,顺应了“大部制”的时代趋势,更是包河区为加快发展而开展的一场“自我革命”。

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共包河区委二届九次全会上,包河区委提出: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坚决消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激发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坚决破除“大锅饭”思想。

方向既明,关键在于落实和行动。为超前谋划好机构改革工作,包河区迅速学习传达全市机构改革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召开高规格的会议,商讨全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同时,为学习先进经验,还派出相关负责人参加市调研组赴广东学习考察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有利于科学发展、体现改革精神、彰显包河特色的要求,包河区系统谋划了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和干部调配意见,并广泛征求了“两代表一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快”字当头,保证了机构改革工作的迅速推进。514,全市县区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召开。由于前期调研、考察、方案制定、集体研究等各个环节工作准备充分,短短的8天时间里,包河区就拉开了机构改革的大幕。522,包河区在全市率先召开党政机构改革实施动员大会。

这是一次深入彻底的改革,更是一场公开透明的改革,包河区通过“开门三定”把机构职能、内设部门和人事编制面向社会公开,交给群众评判,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洗牌。实施过程中,按照部门内设机构原则上只合不分、编制只减不增的原则,分“三步走”:第一步,全区涉及改革的党政部门,在参照市直对口部门职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部门的“三定”规定,并通过邀请市直部门上门指导、召开服务对象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三定”规定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第二步,包河区编委会也一改过去闭门审议的做法,逐单位听取汇报,逐一审议、分清职责、当面界定。最后,区委常委会对部门内设机构和行政编制、领导职数一一“过堂”,严格把关。

“三定”规定确定后,各部门按照既定的“路线图”快速行动,深入推进改革。由于准备充分,导向明确,宣传深入,推进有力,从区里的动员会到部门“三定”规定批复到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免到位、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调配到位,包河区又是仅仅用了8天时间。经过改革,包河区理清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将原有的21个政府部门精简为16(含接收下划1),并入了3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直属事业单位。

不仅于此,包河区还按照机关与事业单位联动改革的部署精神和权责一致、政事分开的要求,在抓好党政机构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区委、区政府五位分管区领导分别牵头,实施宣口部门、农口部门、教体局、住建局、人社局下属事业单位的整合工作。首先实施的是对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的整合,将从原郊区承袭过来的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办公室、农机管理局、畜牧水产站四个事业单位撤销,新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原来71名编制核减为18名,其他人员通过竞争上岗等形式分流到紧缺急需的事业岗位。其次是对职能弱化的部分事业单位和机关内设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了楼宇经济办公室等3个挂牌机构,撤销包河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6个事业单位,注销房改办等2个事业单位法人。

竞争上岗激发活力之源

人员,是机构改革中的焦点问题。为妥善安排人员的进退流转,包河区明确规定,要通过精简机构和竞争上岗,减少领导职数,把人员分流到急需用人的建设发展管理一线,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

在党政机构改革中,包河区按照“开门三定”的内容,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提名、考察、票决等程序,直接确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意见,确保领导岗位与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对于机关内设科室岗位,一律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重新确定人员编制,确保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就全区而言,这次竞争上岗的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在包河区历史上史无前例,而且竞争上岗的成效在事业单位体现得更加充分。”包河区编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区委宣传部、文广局改革后,下属副科级二级事业单位数量由原来的4个整合为2个,机关内设科室数量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5个,更是通过全员竞岗的形式定岗位。将文化馆长、区广电中心主任职位拿出来公开竞岗考试,吸引了30多人参与竞争。通过公开公正的笔试、面试,一名多年从事广播电视业务的骨干走上了广电中心主任的岗位,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女干部走上了区文化馆馆长的岗位。一般工作岗位的竞争同样激烈,通过双向选岗、考试竞岗,最终人员由原来的35人减少为22人,4名同志分别分流到民政服务、城市管理部门。农口系统、住建局、教体局、卫生局、人社局等多家事业单位整合工作相继开展,共撤并事业单位机构13个。

这样的分流,在各个改革的部门单位都有,但是却风平浪静,没有一例上访者,没有一封人民来信。“虽说人人都有分流的新岗位,但因工作性质不同,岗位选择也就不一样,有的岗位比较集中,而有的岗位没人报,如在农委人员分流中,区安监局需要5个人却报了7个人,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能岗位需要1个人,报了2个。”包河区编办的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对此,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包河区外请了专业考试机构按照笔试和面试的考评环节对竞岗人员进行测试,最终按照得分的高低来确定岗位录取人员。“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技场’,可以选择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竞争的过程令人都心服口服。”该区竞岗到民政局低保中心岗位的一位同志告诉笔者。

“通过机构改革和整合,整个单位风气为之一振,以前人多事少拼着不干活,现在干事创业的氛围特别浓厚,不管分内分外,每个人都抢着干、争着干。”包河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据笔者走访了解,这种现象在改革后的包河区事业单位中是一种共同特征,竞争上岗让“三个和尚没水吃”成为历史,激活了包河区机关人员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效能提升助推跨越发展

“机构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促进发展、是否让群众满意。”包河区有关负责人说,“从表面上看,机构改革是在做‘减法’,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减轻财政负担;但从实质上看是做‘加法’,原郊区时代的许多部门职能被取消,增加的是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和政务运行等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创新了行政体制,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公共服务流程更加顺畅。”

据介绍,通过改革,包河区的党政机构工作部门共增加职责19项,相互转移职责22项,加强23项,新接收市直部门下划39项,区里下放1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项。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部门单位的整合与撤并,更是转变工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

机构改革,有效地整合了工作资源。如通过对农口部门的合并,把原本分属于农业、林业、水务等多个部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工作合力,今年的秸秆禁烧和防汛工作成效更加明显;原区司法局和原区信访局归口于区委政法委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突发信访稳定事件时人手不足的问题,增强了维稳工作力量;将绿化养护监管职能、旅游市场监管职能等进行整合,统一划入城市管理局,建立起一套覆盖城市生活多个方面的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机构的整合与精简还降低了行政成本。改革中,包河区明确规定,对撤并的单位经费和资产等由一个机构管理,设立一个账户,车辆实行统一调配;对合署办公的单位,取消独立账户,实行“一支笔”审批;严格按照大部门体制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简化会议形式,降低会务成本。为从源头上压缩行政成本,包河区还积极推进财政配套改革,及时调整部门预算,制定《合并合署单位财务管理细则》,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据介绍,经改革,包河区共取消独立账户16个,行政支出成本大幅降低。

通过改革,行政执行力也得到了全面加强。改革中,包河区积极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工作机制,对机构、职能、编制、人员和运行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进一步优化了组织结构,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如,区委、区政府“两办”督查与信息科室合并,实行统一管理,解决了过去信息督查资源分散等问题,切实加大了全区督查和信息工作力度。

包河人还认识到,机构改革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让改革后的干部人才适应新岗位才是最关键的事。对此,包河区大幅度地加大全区干部人才的培训力度,每年拿出15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先后“走出去”到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高校和青岛、苏州、嘉兴等地高等院校、党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大规模的“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等一批大师级专家走进“包河讲坛”,通过传授先进理念来冲洗陈旧观念,促进全区干部人才的能力转型和素质提升。如,该区安监局对新接收的5名区农委事业单位人员,安排其参加了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知识的专业培训,在今年10月份全省安全监管执法考试中全部一次通过,取得了执法资格。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包河将迎来“滨湖新时代”、“高铁新时代”、“地铁新时代”、“临港新时代”的黄金机遇期。通过机构改革,一个高效精干、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包河区正逐步建立完善。“第一城区”的跨越发展,动力无限!

(摘自《合肥日报》)

 

巢湖市和县启动扩权强镇试点改革

 

日前,巢湖市和县出台了《关于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试点镇“扩权强镇”改革工作。

《意见》围绕事权下放、财权扩大、人事权改革以及要素配置优化,赋予沈巷镇、乌江镇和香泉镇三个试点镇决策自主、收益分配、审批管理、规划建设和人事管理等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强化试点镇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提高试点镇综合实力。

决策自主权方面,试点镇区域性发展规划在县级权限范围内且服从全县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县、镇统一负责编制,发展规划的管理实施由镇自行负责。涉及到的旧城改造、集镇建设、中心村建设等,由试点镇组织编制相关规划,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收益分配权方面,调整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超收部分,国税按 25%(地方所得)奖返,地税按 90%奖返。在试点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工业用地全额返还。商服等经营性用地按80%返还,优先用于试点镇的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

审批和综合执法管理权方面,在市容、环保、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市场、交通路政、医药、烟草、工商等领域,依法委托试点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处罚权。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所有下放、委托给试点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发展优先权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鼓励、支持试点镇积极探索设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健全试点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扩大试点镇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试点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规划建设管理权方面,在试点镇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分局,副科级建制,受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负责确定镇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查处。

干部人事调配先择权,试点镇的主要负责人,经考核工作实绩突出的,经批准可按副县级高配。对党政正职高配的镇党政领导班子副职,经考核优秀且任职三年以上的可高配正科级 2-3 名。县在试点镇派驻单位(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事先征得镇党委同意,并参加当地镇政府年度考核。

                                (巢湖市编办)

 

 

 

本刊邮箱:sbbxxbs@163.com

发:各市、县(区)编办。

抄送:中央编办,省编委领导,省直各单位,各省(市、

自治区)编办。

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1月16印发

共印300

上一条: 2010年第9期
下一条: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