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发改委负责人答记者问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这是我省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日前,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主要措施、支持政策和组织保障。
加速崛起战略抉择
背景
《意见》中提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问:我省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答: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力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更是我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加速崛起的需要。当前,我省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培育新兴产业为加速崛起提供强大支撑力量。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我省主导产业大多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给这些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三是加快自主创新的需要。省委、省政府要求自主创新要多出产业成果、科技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多出产业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四是适应区域竞争的需要。新兴产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我省与发达地区差距不大。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激烈的区域竞争也要求我们必须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此外,中央领导对我省培育战略性产业也明确要求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抓手之一。
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背景
《意见》指出:我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经过多年培育与引进,已经在新兴产业部分领域打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的建设,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产值达2817亿元,增幅4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3054个。从行业看,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最大,占全省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分别为28%和22%,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规模大体相当,都占18%,电子信息为12%,其他产业规模较小,占比都小于2%。从区域看,合肥平板显示、软件、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芜湖市节能环保装备制造、LED产业快速发展,汽车电子集群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正稳步推进;滁州信息家电、绿色照明、玻璃(硅)材料具有一定优势;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材料、蚌埠生物制造、亳州现代中药、铜陵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安庆高分子复合材料、巢湖特种通讯电缆、阜阳循环经济产业等各具特色;其余各市也都有一些亮点。从企业主体看,涌现出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如电子信息领域,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彩虹电子玻璃对全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在节能环保领域,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丰原生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奇瑞汽车在新型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开发方面市场前景广阔等。
发展路径形成模式
背景
《意见》指出,要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
问:当前,我省有没有一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
答:有!从省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看,主要有四种成功模式:一是科大讯飞,本土人才创业模式;二是芜湖奇瑞的合作创新模式;三是合肥京东方招商引资模式;四是无锡尚德的人才带动模式。科大讯飞是安徽自主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技术国际领先,讲话直接成文,在这一领域是“小巨人企业”。芜湖奇瑞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发动机与奥地利专门从事发动设计的AVL公司合作,派人上门跟踪学习,成果的知识产权算奇瑞的。合肥京东方则是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早在
起步阶段尚存差距
背景
《意见》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
问:我省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培育新兴产业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答:尽管近年来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规模小。2009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只相当于江苏省的三分之一。二是领军企业少。新兴产业领域居行业龙头地位、带动力强、规模超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企业很少。企业成长性不足,集聚度不高,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科研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激励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四是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万亿目标值得期待
背景
《意见》中提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问:“十二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是什么?
答:我省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我省将遵循四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其次是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再次是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最后是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集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八大产业成为重点
背景
《意见》指出,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
问:我省圈定哪些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答:我省选择发展重点,主要考虑四点:一是符合未来市场发展方向。二是具有发展基础。我省有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具备加速发展的条件;能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带动能力强,能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四是有较高科技含量。
国家提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根据我省实际,《意见》确定的发展重点为八大产业,即上述七大产业加上公共安全产业。目前国家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省都有一定基础,但覆盖面较小。《意见》的最大看点是明确提出了我省在发展七大产业时的不同侧重点。如电子信息产业着重于平板显示、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主;新材料突出高性能金属材料、硅材料等。增加公共安全产业,主要考虑到它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由于全省各地的基础条件不一样,《意见》特别提出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其他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实施“千百十工程”
背景
《意见》指出:到2015年,……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
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兴皖富民,我省主要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来推进?
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开创性系统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时间紧,必须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抓家电、九十年代抓奇瑞汽车、合肥市抓京东方液晶显示器一样,采取超常规举措,切切实实地抓出成效。
概括地说,我省加快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的路径是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引进培养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主要措施具体有8个方面: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一批产业基地,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中介组织,创新体制机制。
发挥产业基地效应
背景
《意见》指出: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基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问:我省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等领域已经拥有一批优势企业,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技术领军企业的数量少和规模不大等诸多问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答:解决的重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产业聚集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两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聚集。抓住国家扶持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大机遇,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为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围绕发展重点,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如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海螺川崎、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海螺建材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积极发展资源利用,建设芜湖、蚌埠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生物产业充分利用我省农作物丰富资源,依托丰原集团等科技支撑,研发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建设蚌埠、合肥、芜湖、亳州、宿州生物产业集聚区等。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背景
《意见》指出: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支撑。我省在突破核心技术、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将怎么做?
答: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加大对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将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高新技术化,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推进技术产业化,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
具体来说,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创新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素、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四项政策支持发展
背景
《意见》指出,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产业领域,主要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创新人才补贴、投资基金等。
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我省具体有哪些政策加以支持?
答: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扩大对外开放。《意见》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市场政策、开放政策提出支持意见。
财税政策有四个层次。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2010年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三是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创投基金等。四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
市场政策主要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领域处于产业化初期,尽管发展前景好,但初期市场风险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推动。因此围绕创新药物、节能产品、废弃物处理、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
突出开放政策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机遇,提升“引进来、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引进来要注重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支持走出去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技术合作。(记者郑莉、田婷)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