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渡口一侧的大桥即将架设完毕,摆渡人的身影渐行渐远。
合肥有众多内河,曾经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渡船,因此摆渡人撑着竹篙在河道上来回穿行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随着交通方式的改进,这些渡口将陆续遭遇“停摆”的命运。
百年渡口即将寿终正寝
伴随着铁皮大船低沉的马达声,船上的人们大声地互相问好,孩子们则在船上嬉戏打闹,几个船工则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拉着家常。约摸五分钟时间,船到达对岸,几十名乘客安全上岸。
上述情景在丰乐河上已经延续了几百年,不同的是木船换成了铁船,机器动力取代了人力。听镇上老者们介绍,自丰乐镇建镇以来,附近周边的菜农、果农等都会挑着蔬菜水果来到丰乐镇上卖,而丰乐渡口则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现如今,丰乐河上游
“拿着竹篙撑船特神气”
中午时分,53岁的唐兆运驾驶着渡船缓缓靠岸,此时正值人们午饭时间,他也难得上岸休息一下,“一天时间几乎都是在船上度过的,很少上岸,呵呵。”唐兆运憨笑道,除节假日外,现在每天他要运送六七百人次。
对于唐兆运来说,丰乐渡口承载着他与父亲两代人的记忆。唐兆运的父亲也是一名船工,从小在丰乐河边长大,镇上老人见其水性好,让其在河上摆渡。“然后我父亲当了几年兵,退伍后又干起了船工。”
当时渡口条件非常简陋,搭个棚子就当是乘客等候点,渡船则是小木质船,且需要人工用竹篙撑船。木质船不仅每次载的人少,且非常不安全,“丰乐河最深处达十几米,那时候水流急,因此对一个人的撑船技术要求非常高。”唐兆运说。
他向记者回忆,有一年夏天汛期,丰乐河水位猛然上涨,水流非常湍急。他的父亲采用斜线行走的方式,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人们送到对岸。从此以后,唐兆运心里也暗暗产生了一个想法,“哈哈,我那个时候就想我也要摆渡,拿着竹篙撑船特神气。”
坚守三十年只为行方便
1983年,24岁的唐兆运退伍后接过了父亲的班,也当起了丰乐河上的一名船工,“我父亲那时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干不动了,于是让我接他的班。”接力棒传到了儿子手上,原先的木船换成了铁船,竹篙撑船也换成了马达驱动,渡船的技术含量一下子变小了,但是安全意识却一刻不能放松,“令我比较自豪的一点是,从我父亲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起乘客落水事件。”
记者了解到,方圆几里,附近村民的出行都靠这个渡口,繁忙时期一天的客流量达到上千人,“如果没有这个渡口,附近的人们要绕行二三十里才能到对岸。”
在船上,吊在船中央的一个提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只见篮子里空空如也,百思不得其解它是干什么用的,唐兆运笑着开了口,“这个竹篮恐怕比你还要大哩,它是盛钱用的。”原来,这个习俗是从古代传下来的,船工将提篮挂在船上,上船过河的菜农、果农将一些菜、水果放在篮子里作为过河的费用。
据了解,原来的一些船工已经改行干别的去了,但唐兆运始终坚守在丰乐河上,“靠摆渡赚钱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我为什么还一直坚持着,是因为两岸乡亲们需要我。”
今年将撤销10道渡口
据了解,加上巢湖的22道渡口,合肥市目前共有67道渡口,分布在南淝河、派河、丰乐河等河道上。由于桥梁、公路等新型交通方式的替代,今年将会有10道渡口被撤销,它们分别是派河上的老河口渡口、中马渡口、黄渡渡口以及南淝河上的三岔河渡口、杨小渡口、黄泥浆渡口、施口渡口、板桥渡口、官镇渡口、丰乐渡口。 (李晓虎 记者赵乾坤/文 刘玉才/图)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