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合肥隆重开幕,长达86页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别看它就是一个大本子,但是它关系着未来五年安徽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关系着江淮大地每个人的生活和福祉。未来五年,我们的身边将发生哪些可喜的变化?
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
摘要: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完善产业承接平台,高水平建设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窗口。支持皖江十市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10个千亿元核心园区,50个百亿元特色园区。
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加快培育技能型人才,建设在校生85万人的职业教育基地,满足示范区人力资源需求。
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长江防护林、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行区。
解读: “无论是‘十一五’期间还是‘ 十二五’期间,安徽都会坚持‘双轮驱动’。所谓‘双轮’,就是指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杂志副总编辑张道刚在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说,“在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靠城市群,或者说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因为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目前,安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5年、10年对安徽来说,是加速发展的重要黄金机遇期。”张道刚表示,这就是省委省政府把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写进纲要的原因。“另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中心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心城市的崛起离不开这两个方面。换一个角度说,没有中心城市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很艰难。”
皖江城市群光耀长江
摘要:壮大中心城市,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将芜湖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与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积极推动安庆、蚌埠、阜阳成为皖西南、皖北、皖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促进黄山市加快建成国际性旅游文化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支持县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提质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按设市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扶持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加快发展,提高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争取到2015年,全省建成24个超20万人口市,培育6个左右人口超10万的镇级市。
解读: “城市化的进程,光靠发展大城市肯定是不行的。”省社科院研究员孔令刚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提出要构建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这也是在国际上被证明是最可行的城市化方式。
孔令刚说,城市化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要到城市里来,如果安徽这么多农村人口都到合肥这样的大城市来,不仅不现实,城市也只能靠“摊大饼”的方式来容纳。其实,县城和乡镇就可以吸纳这些人。如此一来,大城市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县城和小城镇也能发展起来,一起形成由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大巴黎’就是由7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之间是广阔的农场或者茂密的绿化带。”孔令刚说,从规划草案的字里行间,他看出我省城镇化选择了一条绿色的发展道路。他建议,城镇发展不仅规划上要组团,在组团之间要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过渡。
比如,利用江北集中区、江南集中区与合肥、芜湖、池州、铜陵等皖江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构建中国版的“大巴黎”。(孟洋、唐小虎、文兵)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