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改委获悉,2010年该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为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廉租房保障范围由城区扩至城镇
2010年,该市全力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企业退休高职人员一次性发放生活补助费工作,完成将自收自支和差额补贴事业单位提前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工作。将大额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提高了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失业保险金标准市区由370元提高到400元,县(市)由245元提高到265元。《就业失业登记证》实现应发尽发。建立30家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提供1150个创业实训岗位。
同时,该市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人均达到150元。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由城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34个配建廉租住房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申报廉租住房建设项目116个,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3146万元。
101家单位车改基本结束
2010年,该市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在农业、工业、文化、水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等六大领域10个部门推进机构整合,建立了“大部门管理体制”。市政府共取消、弱化、转移、下放职责85项,增加职责14项,加强职责74项。集中解决了居民小区供排水职责不清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保留和运用好国家级开发区品牌及发挥好行政区空间优势,推进了开发区体制分设。在区、县政府探索推行“大工贸”、“大科信”体制。将省垂直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调整为市、区、县分级管理。该市还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市直机关共101家单位的车改工作基本结束。
8家金融机构跨境结算人民币
2010年,该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哈南工业新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了一汽轻型车、龙江客车、工大固泰、麦肯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宾西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全面启动了哈轴集团、哈电缆厂、哈电碳厂等企业老厂区“退城进郊”搬迁改造和新厂建设工作。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已获国土部批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由242平方公里将拓展到458平方公里。
同时,该市大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8家金融机构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确定了26个地方政府债券项目。为该市两家担保机构注资1.5 亿元。为“中兴”项目解决了路改资金短缺融资问题,解决资金4亿元。完成了哈工业投资集团的设立工作,22户企业优良资产注入哈工业投资集团。哈创投集团开始实施投资运作,3亿元资本金已全部到位。
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增至3000万元
2010年,该市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增至3000万元,扶持近百个中小企业相关项目。哈轴集团、哈电缆厂分别与中航集团、上海胜华电缆集团公司成功组建了中航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筹建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精密轴承生产基地和东北最大的现代化电缆制造产业基地。
同时,该市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完成确权登记99.6万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2.73万户。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全部结束。(记者 王方遒)
信息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