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现代农业根基

访问次数: 1214                        发布时间:2011-02-09

[字体: ]

中央一号文件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必须注重科学治水,加大资金投入,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年味还未散尽,淮北小麦主产区农民们就投入到紧张的抗旱保苗中了。严重的旱情,愈加凸显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急迫性。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我省连续7年粮食丰收,农田水利工程功不可没。如何抓住十二五黄金机遇期,突破水利基本建设制约瓶颈,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计,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谁投资: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腊月时节,许多地方干部群众正抢抓有利农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芜湖县六郎镇小站排涝沟清淤现场,记者看到3辆挖掘机正紧张作业,一条宽敞、笔直的排水渠延伸向远方。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投入各类水利兴修资金60亿元,投入劳动工日1538万个,出动机械台班223万个,完成土石方2.58亿立方米。
  近年来,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恢复性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累计直接投入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59亿元。 2007年至2009年,市县乡合计投入分别约4.3亿元、6.7亿元、8.3亿元。然而,多年累加的水利欠账,投工投劳相差甚远,使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然是任重道远。
  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大瓶颈是投入不足。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韦金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标准化农田,沟渠桥涵等田间水利设施配套投入每亩大约需要1000元,而我省现有耕地中的中低产田改造平均投资强度,与之相差甚远。
  如何确保把有限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整合是做乘法,不整合是做加法。我省跨专项、跨部门整合资金和项目,把农口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农田基本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目前,我省正在酝酿通过整合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等部门专项资金,建设旱涝保收的标准化农田,加快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的长效机制。各地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把分散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形成有力的拳头。去年全省市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3亿元。
  突破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瓶颈的有效途径,就在于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谁管护:改变有人用无人管尴尬局面
  如果水利问题解决了,粮食增产还要上一个台阶。 ”在芜湖县陶辛镇保太圩中心沟清淤现场,镇干部杨立明告诉记者,以前有人建,有人用,没人管,过几年就失修失效,造成水渠配套不健全,上游和水库有再多的水也到不了田里。
  据了解,目前,我省许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特别是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工程建、管、用脱节。
  改变这种现象,应当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以无为县为例,该县围绕建立水利工程建管长效机制,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考核制度,明确县、镇、村分级建管责任,建立从规划实施到管理维护的网络,配备300余名农民护堤员,负责全县圩区600公里堤防的清障管护,效果明显。
  管护到位,建立领导干部水利兴修工程责任制同样重要。为建好管好水利项目,芜湖县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包示范工程,乡镇领导包村包重点工程的各级领导包抓工程责任制,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领导干部年终考核挂钩,去年各个乡镇水利兴修的投入均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目前,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重枢纽轻配套的观念,导致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一些建好的水利工程由于缺乏有效管护,很快就失去灌溉能力。因此,必须在各级政府主导下,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真正把管护放到和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责任明确了,管护就到位了。从根本上扭转有人用无人管的尴尬局面,还需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实践中,可以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谁参与:发挥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积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民群众是农田水利建设的直接受益主体。2003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村两工逐步取消,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是实际操作中,受益者意见比较难统一,这成为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一个阻力。同时,由于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兴修水利由人工转变为机械化作业为主,工程技术要求高,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多等客观因素,导致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及建设方面的主体地位明显弱化,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视。实际上,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农田水利,不仅能较好地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还可以提高他们管护工程的自觉意识。无为县红庙镇3000亩胡圩的承包户吴应发,签订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个人投资50多万元加固堤防,建排灌站。他告诉记者说:修水利是值得的,旱能浇,涝能排,首先自己受益。 ”
  农田水利事业公益化,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方式也随之改变。 ”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支部书记杨龙和深有感触,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组织管护队的主体都是村民。目前我省正着力推进39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金为主导,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为主要内容,争取用三年时间推动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效益,重点在于发挥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新管护机制,构筑新型服务体系。省水利厅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小水库以及跨村、镇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经费由乡镇负责,通过积极推进乡镇水利站建设,履行农村水利公益性管理服务功能。对于村内、户外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农田灌溉排水管理等,根据乡规民约筹集管理运行经费,积极推行村级水管员制度或水管组织建设。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