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凌大塘社居委结合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清理工作,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把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从而扶持公益事业,带动群众致富。自去年4月我省部署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以来,全省各地“三资”清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集体“三资”家底基本摸清。各地认真组织力量做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等环节的工作。六安、合肥两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清理任务。 “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各地乡镇普遍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与村(居)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明确了相关权利义务。
省及各地围绕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在“三资”管理方面,各地普遍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和公开,资产清查和经营,资源性资产登记、管理和招投标等问题,积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村务民主监督,建立并实行了监督委员会制度,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工作例会、定期报告、信任度测评、特殊情形运转、考核激励等制度。在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方面,围绕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制定了相关配套制度,把农民群众关注的经常性村级重要事务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内容,规范了村级公共权力的运行。
制度加科技的监督方式得到较好运用。着眼于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持续动态监管,各地在完善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三资”管理电算化和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对“三资”管理进行实时监控,初步形成了制度加科技的村务管理模式。很多县区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把“三资”清理成果、财务收支、资产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各项制度要求,通过电子触摸屏展示出来,让群众随时点击查询,拓宽了群众监督的渠道。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