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大功率机车车轮填补国内空白

访问次数: 1405                        发布时间:2011-02-25

[字体: ]

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3,马钢工人在车轮生产线上操作,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车轮。 (特约摄影 金太和)

  223,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马钢自主研发的大功率机车车轮,通过5万公里的重载试运行后,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车轮,它的“横空出世”,将改写我国大功率机车车轮(包括目前各种在运行的高铁、动车、地铁等)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我国机车车轮国产化、产业化开辟了道路。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速铁路,至2009年,全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319公里,居世界第一。但作为高速机车三大关键备件之一的大功率机车车轮,不仅完全依赖进口,而且一直受制于国外。

  按照国家规划,2012年将完成连接南北各大省市的“四纵四横”铁路布局,在2020年前,铁路投资规模将增至5万亿元以上,新增4万多公里的营业里程,令总里程超越12万公里,并将电气化列车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仅高速车轮就需10万片,且每年还需要2万片车轮来维护其运转。因而,大功率机车车轮暨高速列车车轮产品国产化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20086月,铁道部与马钢在京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车轮产品自主创新合作协议》,并从创新体制入手,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功率机车车轮自主创新研发团队”,同时,确定了用5年左右时间攻克的时间表。

  高速、重载、低噪音的大功率机车车轮,对其强韧性、耐磨性、抗热裂性、抗疲劳性、抗剥离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都非常高,是车轮制造技术的代表,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此次马钢不负重托,依靠国内领先的实验室、优秀的人才队伍、雄厚的资金基础和独有的“研产销”机制的支撑,日夜攻关,提前完成了这一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产品的自主创新研制。经检验,各项安全性能指标全部符合铁道部设定的完整技术体系,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欧标”。(记者 宣万明)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