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到任不久,就带着各市主要负责人实地考察省会合肥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以“合肥速度”激励推动全省转型步伐。
张宝顺指出,推动全面转型,涉及到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全方位全领域的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安徽的创造性实践。
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合肥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技术资金资源,占领产业制高点,新能源、新型平板显示等一批“双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今年4月就将投产的赛维LDK太阳能电池项目,是全球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专家测算,如果赛维LDK的产能全部用于发电,以减排二氧化碳计算,这种“零排放”绿色电能就相当于每年再造63个黄山风景区植被,届时合肥将成为有名的“太阳能基地”。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三峡的装机容量是2000多万千瓦,通过努力,合肥这几年也将实现聚集2000多万千瓦太阳能的目标。孙金龙说:“我们有个理想,在合肥打造一个光伏三峡,当然这要靠我们的工作了。 ”
机关“效能革命”强化效率考核,进一步使“合肥速度”从快向优提升。合肥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连续5年增长超过30%,到“十二五”末,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前不久,安徽马钢集团自主研发的直径
车轮公司经理范鼎东说:“去氢技术是车轮生产最关键环节,过去用煤气加热,现在使用了缓冷技术,不光达到绿色环保节能,每年还节约成本1000万元以上。 ”
与马钢所在的马鞍山市相似的铜陵市,也面临着铜矿资源不断枯竭、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矛盾,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明确要求铜陵要实现“脱胎换骨”的发展,铜陵正做足循环利用、培育新兴产业的大文章。市委书记姚玉舟说:“铜陵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基本上已经做到了上下游链条衔接。 ”
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仅是安徽依靠自主创新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的一个侧面,安徽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明确提出绿色承接的口号,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立志在实现产业转移的同时,将示范区打造成节能减排、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孙叶、张秋实)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