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十二五”时期,我国如何在全面转型中“华丽转身”?连日来,在皖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围绕这个问题建言献策。
优化经济结构打破发展瓶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对经济指标进行了弱化,不仅经济增速指标下调,而且取消了人均GDP增速指标。同时,在地方考核中还首次提出“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 “这个调整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
经济结构调整如何有效突破?一些代表在发言中认为,铜陵、芜湖等地的探索值得学习借鉴。 “我们围绕构筑‘世界铜都’,确立了‘抓住铜、延伸铜、不惟铜、超越铜’的产业发展路线图。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解释说,“抓住铜”就是发挥铜产业优势,“延伸铜”就是做大高端铜深加工产业,“不惟铜”就是谋划推进其他优势产业发展,“超越铜”就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的有效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如是说。除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电子电器等三大支柱产业外,芜湖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实施创新推动打造核心动力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衡量了一个国家科研投入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檀结庆说,“希望国家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全面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在科技创新的链条上,成果转化这个环节往往最为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一些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应用态度谨慎,有时宁可放弃转化,也不愿意承担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巢湖市副市长罗平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不健全,往往会使许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华夏建议,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更多小型科技银行,帮助中小科技企业在创新中做大做强。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
“十二五”将是我国循环经济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但我们深深感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 ”姚玉舟代表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技术研发相对滞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
今年,我省深入总结铜陵等地实践经验,以安徽代表团的名义在会上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这一建议提出,要创新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实施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夯实各项工作基础,着力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对于遏制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仍不够理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亚达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环境税法,充分发挥环境税收对减少环境污染、改善自然生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纳税人的生产成本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环境。 ”(吴林红 聂扬飞)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