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高法工作报告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高法工作报告的关注,其实对现实生活中对司法关注的自然延伸。尽管平常不太关注司法工作,但大家今天对高法工作报告的集体“围观”还是吸引了我的注意,在网上仔细阅读了最高法院长王胜俊所作的工作报告,深感通俗易懂,贴近民众是这个报告的一大特色,就像笔者这样没有法律背景的普通群众一样可以比较畅快地读读完全文。
今年的法院工作报告在总结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将立案、民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国家赔偿、执行等执法办案各项工作划分为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关注民生等三大块内容,初看感觉比较平常,但是与此前的工作报告一作比较,就能凸显出今年工作报告结构清晰的特点,更容易为普罗大众所了解。去年的法院工作报告分为民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民事执行、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司法改革、队伍建设、接受监督八大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法院内部的职能分工来安排的,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缺乏法律背景的人士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阅读困难。
最高法的工作报告大概有一万字,粗粗数了数,在这不长的篇幅里,使用的数据竟然有近百个。比如,报告中提到一年来各级法院审结涉“三农”案件238913件,同比上升3.02%,从这里可以看出法院加强对农民群体的权益保护,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确实做出了积极努力。再如,报告显示各级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5.29%,这也说明法官在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又如,一年来人民陪审员全年参与审判案件912177件,同比上升 44.33%,这也说明法院在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拓宽参加审判活动的范围,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作用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推进。
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专业构成来看,尽管法律界的代表达到了空前的95名,但这一比例也仅仅占到人大代表总数的3.2%。尽管即便宽泛地把履历中具有法律背景代表全部计入,总数也不到200人,仅仅是人大代表总数的十五分之一。可以想象,这样一份结构清晰,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的报告,为人大代表的审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社会公众更好地监督法院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文风反映政风,这说明最高法在提升司法透明度,虚心接受社会监督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网名:天天向上)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