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引领安徽经济 呈现出“抢滩效应”

访问次数: 1466                        发布时间:2011-03-14

[字体: ]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接受中国网专访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的高端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则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承接产业转移”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新一轮的发展良机。

一马当先,20101月,中国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安徽诞生。作为中国中部的重点发展区域,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因此成为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

一年成效明显 已成中国经济新热点

“从这一年来看,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第一,聚集到安徽,特别是到示范区来的大项目、好项目增长很快;第二,引进项目的块头大了,现在统计的一千万元以上的有两万多个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表示。

“当时的国务院规划中有四句话:产业积聚、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和人民幸福。” 沈卫国告诉记者,国务院规划是大方向,但这四个方面示范区都要迅速细化体现出来。他所说的细化,包括基础设施规划、教育规划、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一年多的时间,这些措施大部分都已经陆陆续续出台。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也打出了品牌,正在显示出它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已经成为安徽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

据沈卫国介绍,土地面积和人口占安徽省一半左右的皖江城市带示范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4亿元,占全省经济增长的比重超过67%,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8%,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预期目标。

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也表示,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发展是可喜的,正显现前所未有的“抢滩效应”,已成为中国经济版图的崭新热点。

政府与市场引导 规范九大城市竞争

“几个城市互相之间肯定会有竞争,但这个竞争除了政府引导,市场是主要引导,因此不会出现不良竞争。”沈卫国告诉记者,市场效应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三方面的因素将规范皖江城市带上九城市之间的关系。

首先,安徽省内有整体产业规划,对九个城市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现有基础方面考虑。“根据各个地方‘十二五’计划,对他们所提出来的要发展的主导产业,省里面会加以引导。”沈卫国说。

其次,现在是市场经济引导,企业对市场的了解,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工作要做的比政府细的多,深得多。“不是说配给,你搞这个,他搞那个,是不行。” 沈卫国说,大部分转移的企业前期都会做很多的调查研究,他们不是盲目投资的。

第三,环保指数也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国家现在制定很严格,各个城市都要遵守,特别示范区,更要把好环保关。因此,在城市在引进企业时也会有更多的考虑。“最近省内刚刚开了环保会议,任何地方不许挂牌保护,环保部门检查执法不许阻挡,保护环境是放在第一位的。”沈卫国特别强调。

设置用地高“门槛” 尝试多种合作模式

对于越来越宝贵的土地资源,“我们鼓励企业节约用地,建多层厂房的会有照顾,而对于建而不用或者多批少用的,会严肃处理。”沈卫国表示。

五千万以下的投资不再批准单独建产房,而是提供标准厂房,或者租,或者建多次厂房。沈卫国说,很多用地项目还要清理整顿,现在要求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达到一百万元以上,甚至两三百万元,一些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更高。

一年多的时间不长,但是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在各种合作模式上都进行了探索。沈卫国介绍,已经与别的省份城市合作共建园区,比如南京、滁州、上海等。园区先制定规划,双方共同投资,然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有了产出后利益共享。

同时,从单个企业合作到园区间合作,两地政府间的合作,两地企业间的合作,各种模式都有探索。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成立的时间不长,谈经验还太早。”沈卫国表示,示范区今后的发展主要还是从实际出发,更多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经验,“与其他省份进行竞争没有压力,因为有国家政策支持,只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追求超常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就能走的长、走的久。”沈卫国显得信心十足。

 

    信息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