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交流发言摘登

访问次数: 1937                        发布时间:2011-03-28

[字体: ]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交流发言摘登

 

322,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合肥、芜湖、亳州三市和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安徽日报特将这一组交流发言文章摘要发表,以促进各地认真学习贯彻本次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助推合肥新飞跃

合肥市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大改革迸发大活力,大创新催生大发展。市委市政府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扭住不放,强力推进。制定全省首个市级文化发展规划,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以投资“洼地”打造发展“高地”。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培育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管理手段,引进保利集团、中体公司等顶级市场主体,提升合肥大剧院、体育中心等大型文体设施的运行效率,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市场化运营管理新路子。

  发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惠泽民众。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全社会文化投资达4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9倍。新建在建文化体育设施942个,建成了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引进了左岸、万达、MBOX等一批高端文化载体;“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通播率位居全省首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了“新春文化庙会”、休闲娱乐文化节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了“绿都之春”、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经典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培育文化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推动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竞相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合肥市建设省级以上文化(动漫)产业园区6个,文化招商引资超过120亿元,北京幸星、泰山在线等81家知名动漫企业入驻合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黑脸大包公》等一批原创动漫作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报业传媒集团和文广演艺集团2010年经营收入双双跻身中部省会城市前三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连续5年超过30%,总量突破150亿元,占全省的13强,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5.6%,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合肥发展精气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合肥市成立了民间艺术家协会,设立“非遗”保护资金,申报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2个,创办了民间艺术节,加固修复了大孔祠堂及卫立煌、宋世科、唐氏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景点,切实加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编辑出版《人文合肥》等丛书,摄制《文化合肥》专题片,挖掘文化底蕴,展示合肥特色。加强精品创作,引领社会风尚,推出了一批具有合肥风格、体现合肥特色、展示合肥形象的精品力作。 “十一五”时期,全市文艺界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6个,新编庐剧《村长娘子》、歌曲《咱老百姓的主心骨》、广播剧《妹妹的鞋子》、动漫电视连续剧《黑脸大包公》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在日本、丹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友城举办合肥文化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合肥影响力。

 

谋求新突破 推动新跨越

省委宣传部

  近年来,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围绕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建设呈现出事业产业两翼腾飞、主业辅业齐头并进、城市农村统筹联动的生动局面。

  我省虽然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但是全省上下弘扬改革创新优良传统,自主推进改革,经过五年努力,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重点任务,初步建立了新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全省文化事业发展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万世根本》等249部作品获得全国性大奖,《第一书记》等在全国播映后受到广泛好评,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成为全国著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30%以上。出版集团、发行集团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成功上市,安徽日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安徽卫视覆盖率与收视率居全国前列,华文经贸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公司,省属文化企业经营性资产由五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中央领导同志对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中央主流媒体赞誉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创造了“安徽现象”。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文化改革的深化完善期,文化发展的转型跨越期,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认真贯彻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跃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走出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文化中心等全面建成达标,各市建成“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各县建成“两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效益最大化。

  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围绕“千亿产业”目标,强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文化企业“航母”,力争培育35家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文化企业、5家以上上市公司,出版、发行两集团建成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双超200亿元的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组织实施100个投资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规划建设3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新闻出版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为龙头,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三性”统一、,双效”俱佳,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精心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艺术门类。

  文化“走出去”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加快实现由单纯版权贸易出口到文化产品实物出口、由文化贸易到在境外兴办实体的跨越。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安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打造人才高地,大力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在宣传文化各领域选拔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企业家、实业家,全面带动全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系统外、体制外吸引延揽各类急需之才。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形成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激发改革新活力 提升城市精气神

芜湖市

  建设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城市软实力明显提升。

  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形成引领科学发展的文化动力。多年来,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 2005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文化创新。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将全市1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置换职工身份,建立社保关系。市艺术剧院2006年转企改制后,成为独立的艺术生产经营主体,由被动完成演出任务,到主动走向市场,演出场次增加了近5倍,员工收入增加近3倍;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成立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报业集团,合并组建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水平、广播电视视听率、主营业务收入大幅提升,“三网”融合、“三屏”联动的数字高清电视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创新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创新投入方式,由过去的“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买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均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文化站馆建设,活跃群众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我们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五大现代服务业之一,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目标、定时间、定措施、定责任,努力打造集研发、设计、制作、展示、传播、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暂行规定、文化创意产业“小巨人”培育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6所高校设立动漫创意专业,大力培养动漫人才。成功引进深圳华强集团,投资33亿元,其中一期方特欢乐世界,3年累计接待游客量6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近8亿元,均居全省前列;二期突出中华文化元素的方特梦幻王国投入运营。同时,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全省一流的电影城,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全市目前在建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105亿元,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着眼未来,跨越发展,打造高科技主题公园集聚区。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项目带动、园区集聚、品牌提升、人才支撑五大战略,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演艺演出、影视传媒、文化旅游五个主导产业,力争完成投资400亿元,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以上。全力打造高科技主题公园集聚区。按照“文化+科技+旅游”的模式,以动漫创意为内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投入150亿元左右,再建设57个特色主题公园,带动形成5万分钟动漫片、10部以上数字电影、100集以上影视剧的年生产能力,实现5万人就业,努力把芜湖建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科技主题公园集聚区、最大的动漫基地和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申报设立“国家文化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每个县区彰显特色,错位竞争,鸠江区重点发展动漫创意设计,镜湖区、弋江区发展高端演艺演出和休闲娱乐,芜湖县建设影视基地,繁昌县、南陵县、三山区发展文化旅游,在全市形成一批优势文化产业基地。

 

履行发改部门职责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设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发展改革部门的本职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力推进作了不懈的努力。

  高点定位文化发展大业。根据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在编制《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们将文化建设单独设篇,明确提出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省“861”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强文化项目建设,2010年“861”行动计划中文化产业项目达到274个,投资总额1513.1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48.1%97.9%。积极支持文化项目招商引资,主动配合省委宣传部制定文化产业指导目录,多次组织银企对接会,做好徽商大会和银企对接会项目准备工作,为文化招商引资项目做好立项、核准等前期准备,搭建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大文化项目的支持,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请示汇报,批准建设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一、二期项目和九华山大铜像、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等重大项目,一批重点项目已建成使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抢救性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共投入3062万元,建设阜阳等5个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和凌家滩遗址等3个大型古遗址保护设施。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争取中央补助2745万元,地方配套1830万元,开工建设屯溪老街等3个历史文化街区,还有6个项目今年可投资建设。实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争取中央投入5000万元,加上地方配套共8567万元,实施了九华山、天柱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工程,大运河安徽段今年将开工建设。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争取中央投入18704万元,地方配套18496万元,建设1240所乡镇综合文化站。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共投入30402万元,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30403个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的建设目标,22万多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全部安装到户,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提升到97.31%97.5%。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累计争取中央补助890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1台电影放映车,实现每个村每个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实施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争取国家投资5340万元,建设了六安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红二十五军旧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和中原局旧址等一批革命纪念场馆。扩大省统筹资金文化项目份额,近三年共安排省统筹资金22931万元,支持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报业大厦、省博物馆新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将继续安排省统筹资金,用于省美术馆、百戏城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完善服务文化发展工作。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围绕“十二五”确定的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继续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确保“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按期完成。进一步加强与宣传文化部门配合,认真做好文化项目前期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对我省的投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调查研究,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突出特色优势 打造文化强市

亳州市

  近年来,亳州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来落实,把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把文化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和明显进步。

  推进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突出“两手抓”:一手抓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建市之初,市和区就实行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近年来,又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将旅游、体育职能部门并入,形成了市区“四局合一”、各县“五局合一”的“大文化”管理格局;一手抓运营机制创新,提高经济效益。整合各类新闻媒体资源,成立了亳州广播电视台和亳州报业集团,在全省地市率先推行了党报自办发行,实施了绩效管理、竞聘上岗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改革。

  突出特色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亳州启动实施了“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成立了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古井酒文化博览园、曹操纪念馆、陈抟庙、魏武广场、涡河景观带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和总投资12亿元的老子文化生态园项目。大力扶持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举办了全国性的老庄学术研讨会和曹操学术研讨会,成功申报二夹弦剧种、涡阳老子传说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亳州梆剧团深入基层演出,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广五禽戏运动,着力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打造皖北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加强基础工作,推进文化事业建设。亳州建市较迟,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近年来,亳州市克服财政困难,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开工建设了总投资7.7亿元的市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华佗广场、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和在建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13个农家书屋,基本上做到了每个镇有一个文化站,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农家书屋;创作了梆剧《民声的印记》,在全省公演并获得良好反响;认真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征集并确定了“亳州城市精神”,积极办好市民论坛、行风热线、在线访谈,在市直部门和各县区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文化强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努力把亳州建设成为思想基础巩固、公共服务健全、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强市。要做强一批重点文化企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亳州广播电视台和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亳州报业集团整体上划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工作,引进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力争“十二五”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要实施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着力实施“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古城文化、老庄文化、养生文化、曹魏文化等四大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0个,力争完成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人才。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育十个重点文艺院团”、“建设一百个农村和社区文化示范点”、“建成一千个农家书屋”、“培养一万名文艺人才”;打造一批重点文化精品。大力扶持五禽戏、二夹弦、梆剧等地方文化发展,筹拍《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电视连续剧,努力打造具有亳州特色、亳州魅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

 

发挥财政职能 建设文化强省

省财政厅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政策、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手段,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加大财力投入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坚持将文化建设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达到174亿元,年均递增2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和同期GDP增长率。 2009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一出台,省财政当年就通过预算追加安排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并从2010年起列入预算予以保障;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5亿元,重点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切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财政按照“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政策保障、解决关键问题”的原则,2010年统筹财政资金7510万元,对全省改制院团设备更新、创作演出给予补助。同时,为激发艺术表演人才创作演出的积极性,省财政在全国率先安排专项资金550万元,对全省11位梅花奖得主实行重奖;积极引导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141家转制单位争取中央政策支持,20062010年共减免税收超过10亿元。妥善处理省直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特别是对基础较为薄弱的演艺和广电集团,省财政在妥善解决职工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项目的投入,自2009年起,连续5年每年为广电集团安排贷款贴息1000万元,每年补助演艺集团设备、创作和人才资金2000万元。 20092010两年补助省直五大文化产业集团的财政资金超过2亿元,为龙头企业快速起步、率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机遇期,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注民生、体现特色、扶持产业,以期不断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

  构建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逐年增加。继续推进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文化投入新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文化资金筹措机制;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继续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和基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支持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的权利。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更多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文化企业转制后原有事业费财政继续拨付,总量不减,保障转制企业平稳过渡。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资产重组配置,支持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联合,做大做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资金的管理方式,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乘数效应。强化文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跨系统、跨区域共建共享。积极探索文化产品采购政策,完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