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8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13.2%,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展望“十二五”,我省将在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大幅度增长,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5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0000亿元,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异军突起新兴产业剑指万亿
如果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比作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那么合肥高新区无疑就是这趟快速行驶列车的“车头”:继去年年底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之后,
为实现新兴产业过万亿元的目标,我省制定了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的实施方案。在今后5年里,将重点实施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培育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公共安全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5至6个千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建立10个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
在建设产业基地的同时,我省将花大力气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品牌。继续推进部省共创奇瑞名牌工作,支持奇瑞等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京东方、三安光电、凯盛工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名品牌。
营造环境创新载体建设提速
高新产业开发区是支撑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十二五”,我省加快了国家级高新区的申报和省级高新区的审批速度与节奏:
“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建设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近日,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至此,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达到10家,总数居中部地区第二位。
点石成金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7年前,芜湖钢铁厂还是一副濒临破产、污染严重的“烂摊子”。今天,以老芜钢为基础重组成立的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入4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从单纯的炼铁企业逐步向生产铸管、优质钢材转型,现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规格最齐全的单体球墨铸铁管车间。
我省“十二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点就是用高新技术“点石成金”,让一些落后淘汰的传统产业华丽转身,焕发蓬勃的生机。
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我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量身打造适合其自身的转型之路。冶金、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将走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之路;而钢铁行业将向制造流程的连续化、紧凑化,产品的系列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色行业走采洗冶加回收一体化之路,向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煤炭行业向煤电运、煤电化、煤焦化和煤电建材“四个一体化”发展;石化行业向炼油一体化、煤气化-化工一体化和精细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高速车轮、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等由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高新技术产品将规模化、产业化,成为驱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核心阵地。未来两年,全省将建立4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到2015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累计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00个,培育发展重大产业技术品牌产品300项,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汪永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