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文化、现实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之相伴而生的择校热、入园难以及职教遇“冷”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合肥市在基本解决 “好上学”这一矛盾之后,面对依旧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加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结对捆绑”缩小城乡差距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座座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上学难”矛盾备受关注。合肥市强力推进配套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配套学校87所。通过撤并整合等一系列 “大动作”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近三年累计撤并整合中小学130所,使义务教育形成了新老城区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合肥市备受全国瞩目的“组合拳”,为该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打下了基础,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是教育领域更为薄弱的环节。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今年3月,合肥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城乡教育结对合作,并确立“1+1”结对合作学校。 “这次创新机制,采取了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与以往‘松散型’结对不同,要求‘鱼渔兼授’,城乡学校将在教育教学、师资培训、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结对,并以结对情况进行以奖代补。”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合肥市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优质资源和薄弱学校的对口帮扶机制。
以庐阳区为例,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21个教育“共同体”,在每年开展的全区“教学能手”评比中,乡镇学校教师所占的比例已从原来的3%迅速攀升到10%,一些乡镇学校出现了农村学子从城市“回流”这一令人欣喜的现象。
“建峰填谷”拉升教育“均线”
公办园俏,民办园贵,无证幼儿园又缺乏安全保障,这是很多家长送孩子入幼儿园面临的烦恼。
“教育均衡化,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削尖拉平’,而是‘建峰填谷’,让好的更好,弱的得以提升,‘百校兴学’才能推动整体发展,实现真正的均衡。 ”合肥市教育局负责人认为,只有增加更多的优质资源,才能抬高基础教育的“均线”,从而满足群众对教育公平化的需求。
2009年开始,合肥市将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纳入民生工程,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无证园达标、新建民办园、新建乡镇公办园以奖带补等,加大对“弱园”的扶持,做大优质资源,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性、地域性 “落差”。据统计,2010年59所幼儿园获得奖补资金,新增344个班级。
目前,合肥市确立了“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奖补力度,由前两年的500万元大幅提高到2000万元,带动县区政府资金的投入。未来5年各小区和乡镇、中心村将实现幼儿园全覆盖。
“无缝对接”破解职教难题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技工荒”,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人才,而很多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难、招不满现象,这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难题。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深化和推进职业教育,必须走好市场化之路,只有与市场进行 ‘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 ”合肥市教育局职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市确立“大职教”的发展理念,近两年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达6.82亿元,打破部门、区域限制,积极组建职教集团,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以强带弱,强强联合,走集团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在瑶海区磨店乡,一座全省规划面积最大、职教门类最全、配套建设最新的现代职教城正在快速崛起,18所院校签约,已建和在建教学、实训、生活设施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入驻师生5.3万余人。今年1月8日,以培养服装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安徽服装职教集团隆重成立。该集团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纽带,由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安徽合肥服装学校为牵头校,联合了芜湖、安庆、阜阳、宿州等地区18所优质职业院校,19个服装纺织知名企业和2个行业协会,将成为我省职教的新“航母”。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