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写在安徽援建松潘任务全面完成之际

访问次数: 2288                        发布时间:2011-05-12

[字体: ]

 

焕然一新的松潘。 记者 罗宝 黄连广 摄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安徽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三年来,安徽人民尽心竭力交出了一份对口援建的合格答卷,倾注深情筑起了一座合作共建的时代丰碑。

  松潘在汶川大地震四川18个受灾县中平均海拔最高,高原缺氧、气候恶劣、材料运输难、水电保障差……三年来,在不到400天的有效施工期内,安徽举全省之力迎难而上,6800万江淮儿女众志成城,无私援助,援建大军在3000米雪域高原斗志昂扬,克服重重困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援建任务,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充分体现了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是顾全大局精神

  对口支援灾后重建,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援建松潘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安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安徽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部署,举全省之力投入对口支援,成立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前方组建安徽省驻松潘县援建办公室,再次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震后第15天,安徽省相关部门领导就出现在松潘的倒塌房屋旁、破碎建筑边,查看灾情,谋划重建方案,捐献应急款。随后,更多的省领导来了,对口支援先遣组来了,维稳特警队来了,支教老师来了,支医队员来了,建筑工人来了……凝结6800万江淮儿女爱心的棉被、衣物、米面油和救灾款也来了……

  松潘人民忘不了2008710,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赴松潘,前往一线看望受灾群众,指导建设,签订协议,提出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的援建总体战略目标;松潘人民忘不了安徽援建人长期坚守,顾不上家里年迈的父母、操劳的爱人、上学的孩子、年幼的子女;松潘人民忘不了安徽三批支教老师、六批支医队员连续三年的爱心接力……

  技术力量不够,一声令下,安徽工程技术专家从全省各地驰援松潘,一干就是两年;松潘没有正式地图,安徽测绘专家自掏腰包,从北京租来无人飞机,航拍制作,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将地图挂上松潘普通人家的墙上……

  只要有利于松潘发展和百姓福祉的,安徽人从不讲条件,有求必应。

满腔大爱,倾情高原,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一位省领导说过,能来松潘就是境界,工作在高原就是奉献。所有到过高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头昏、胸闷、上火、睡不好觉等高原反应,可援建人一住就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援建三载,多少人黑发染白霜,多少人面容已憔悴。为了援建,有的人父母重病而无法床前尽孝,有的人长辈去世而不能赶回送终,有的人子女高考却无暇关爱,有的人只能通过电脑视频与刚出生的孩子亲昵……

  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有的支教老师拄着拐棍、忍着咳嗽,也要坚持上完每一节课;有的援建者省吃俭用,攒下钱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本可以提前回去,监理工程师方宗炳硬是坚持留下做完收尾工作,最终把满腔大爱、一缕忠魂永远留在高原。

  有的安徽企业在全国各地大项目很多,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松潘;有的工程师在别处参加一次评标或者一个活动,或许收入就抵得上在松潘半年的补助,可他们选择了在高原坚守……在义与利之间,安徽援建人毅然选择前者,无怨无悔。

  民生优先,发展至上,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是科学务实精神

  对口援建松潘,规模如此之大,这在安徽历史上是第一次,没有成熟经验可学,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求真务实成为援建“法宝”。

  坚持科学规划、民生为先、发展至上、合作共建的原则,安徽援建人科学组织工程施工,科学开展监督检查。在高原高寒地区施工,作业难度大,安徽从本省和四川、重庆等地及中央直属施工、监理企业中选择优秀企业,选派省内一流技术专家赶赴高原古城,与企业签订责任状。

  以人为本,援建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援建伊始,按照优先恢复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的要求,重点实施民房、水利、校舍、村道等6项应急工程建设,共180多个子项目。在第二、第三批项目中,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项目就超过一半,投资额约占总数的4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徽在大力推进援建工程项目建设同时,着眼于增强松潘长远发展后劲,坚持硬件与软件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与精神双支持,广泛开展人才与智力援助工作,开展对口支教、支医和人才培训,为松潘培养大批人才。

  顽强拼搏,战天斗地,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是攻坚克难精神

  在安徽援建人中间,有句响亮的口号:“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援建工作”。横跨海拔4000多米雪山梁的川黄公路号称“天路”,在两个标段中,安徽援建者承担了难度最大的第二标段,不论降雨、降雪,不分白天、黑夜,硬是咬着牙提前竣工交付,天堑变通途。地质复杂、危险性强的牟尼沟隧道施工难度极大,安徽工程专家想尽办法,冬季不惜把取暖设备搬进隧道,以保证施工安全和掘进速度。不放过冬季停工的时间,买来1000张电热毯夜间保温,室内装修时烤火炉升温,安徽援建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松安广场工程。

  一位安徽医生在松潘医院手术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凭精湛的技艺、无畏的勇气,成功地为一名严重脑出血的少年做颅脑手术;一位支教老师寒假在家体检出高血压、心脏病、尿酸等病症,按规定已不适合再去高原支教,然而考虑到离高考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学生的成绩,他和妻子一起写下保证书,坚持到支教结束……安徽援建人正是依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靠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重整河山,战天斗地,在规定时间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书写了一页页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诗篇,在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再展江淮儿女的时代风采。

  同甘共苦,和衷共济,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是团结协作精神

  众人划桨开大船。安徽援建人自觉把支援松潘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宝贵的人生历练,服从大局、团结协作,听从指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真诚务实的安徽人与热情朴实的松潘人成为合作共事的好搭档。安徽没有把对口支援看作是一种单方面的帮助,而看作是一次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机会。皖川两地共同成立援建决策、指挥、监察审计机构,共同行使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为援建工作高效推进提供坚强保障。三年援建,见到的多是皖川干部一起工作时的挥汗如雨,共同生活时的亲密无间。

  松潘是藏羌回汉多民族地区,安徽援建人与少数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并肩战斗,结下深厚情谊。安徽医生为当地群众义诊,安徽老师为当地孩子捐款,安徽援建人经常到福利院慰问老人,松潘群众给安徽援建者送牦牛肉、绣花鞋垫。羌族汉子王洪泉三年里每一天都为安徽援建人送去洁净的山泉水,在当地传为佳话。

  真诚的援建,让松潘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通力的合作,让安徽援建书写一份精彩的答卷。这是皖川人民顽强拼搏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记者 罗宝)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