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的“门规”

访问次数: 1930                        发布时间:2011-05-25

[字体: ]

白天不关门,向群众敞开;夜晚不开门,严格自律;平时勤串门,与群众“亲密接触”。杨善洲工作40多年间,始终恪守着的“门规”,传承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好传统——

  门,人们并不陌生,国有国门,军有营门,学有校门,厂有厂门,家有家门。门之不同,规则各异。杨善洲的“门”规,就是党的干部执政为民的道德准则和基本路径。

  白天不关门:门向群众敞开,心向群众敞开。这里的“门”犹如慈善者的脸谱,充满笑意,充满仁爱;这里的“门”,没有门槛,更无贵贱,人人进出自由自在。在其乐融融之中,杨善洲与群众交心说事,在平等微笑之中,杨善洲与群众心心相印。群众有事走入“门”中,与他面对面,将心换心,进去开心,走时欢快;群众无事走入“门”中,与他盘膝而坐,拉家常、说闲事,一起说笑,一起轻松。此谓“便民门”。

  夜晚不开门:门向不公不平不正不真不净者说不,心向歪风邪气者紧闭。这里的“门”恰似一樽悬镜,置立门头,威风凛凛,明察秋毫,一切乱象被堵在门外;这里的“门”像是呼啸的利剑,为私利的说情者不敢靠近。杨善洲“白”天的门开得很大,“夜”里的门关得很紧,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风正于门,豪气干云;光明于心,堂堂正正。此谓“自律门”。

  平时勤串门:“串门”即随意走动,没有安排,不打招呼,随时随地;经过“串门”与群众“亲密接触”,拜群众为师。领导干部只有走近群众,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农村的状况特点,矛盾问题,重点难点,都必须通过干部“串”门,深入到群众家中,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获得切身感受,得到准确信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人民能教给我们许多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听从他们,学习并了解他们的经验、愿望和批评。杨善洲工作40多年间,无论在哪一级任职,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群众中“串门”,仅“民情日记”就记了几大包,还结交了一大帮农民朋友。此谓“拜师门”。

  “便民门”、“自律门”和“拜师门”,这“三门”是党联系群众,为民造福的必修之“门”,因此,有人又把这“三门”称之为党执好政的“生命之门”。杨善洲深知这“三门”的份量,所以,他不论职务怎么变,但坚守这“门”规却一如既往,从不马虎。对照杨善洲同志的“门”规意识,我们身边一些同志恐怕就惭愧了……

在一些人看来,自己的办公室就是旧时的“衙门”,高高的门槛,屋里养满了名贵花卉,上班时间门紧闭着,普通群众若想进去,得经过多道手续或登记或盘点;有的甚至由保安“送”到门口,就是进了“门”中,也是爱理不理,在这些人眼中,他就是高人一等;还有一些人,整天足不出户,即使下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对农村需要什么,群众盼什么知之甚少,但对什么“位子”几时空出,哪位领导何时“退休”,心里却是一本清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明明就是为群众办事的,整天思考的却不是群众的事;明明手头那点“权”、那个“位”都是人民赋予的,却偏偏不与人民打成一片。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模糊了党政为民的“门”规。

  说到底,你的“心”疏远了群众,群众也不会为你“掏心”,你的“门”不方便群众,群众也会让你工作无“门”。

  杨善洲的“门”规:既承传着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更蕴涵着为民服务、惠及民生的时代特征,杨善洲之所以让全国人民感动,原因正在于此。以杨善洲为荣,我们党又多了一位可敬的英模人物;以杨善洲为镜,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应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如何?(刘福享)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