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的市民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是合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合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建成一些重点文化工程,其中包括:合肥文化地标——滨湖电视观光塔建设工程,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工程,合肥市博物馆建设工程、市文化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等。
在县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建设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展览)馆、体育馆、多功能影剧院和文化广场(4馆、1院、1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利用闲置房屋和场地,建设百所能够满足农村青少年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发展需求的“乡村少年宫”。同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力争基层文化建设管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纲要》,“十二五”时期,合肥市将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工艺品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广告会展和娱乐休闲等八大产业。为此,该市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企业;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文化精品。
振兴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包括,建成一批主题突出、产业链完整、聚集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以现有街区特色为基础,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街区;通过内引外联、文旅结合、科技相融等途径,引导优质资源向文化集中,形成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积极扶持一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合肥地域特色,利用现有科教资源,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文化生产、交易、服务平台等。
打造地域特色文化
《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编制合肥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合肥市文物和非遗数据库,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庐剧振兴与创新行动。要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整合社会资源,集聚社会力量,加强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要实施群众文艺创作筑基工程,加快县区以及行业文联建设,搭建民间文艺工作者交流平台,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真正使文化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据悉,合肥即将启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工程,有针对性地组织主题文艺创作和主题文化活动,建设城市文化形象,引导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该市正策划拍摄反映合肥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特点的《合肥形象系列电视片》,传播合肥城市地域形象、历史形象和未来形象。为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该市将编辑出版《合肥地方志史料点校集成》、《合肥民间文化艺术集成》(包括《合肥民间故事传说集成》、《合肥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合肥民间曲艺集成》、《合肥民间戏曲集成》和《合肥民间工艺集成》等)、《合肥通史》、《创意合肥丛书》四大文化典籍。“十二五”期间的庐剧振兴与创新行动包括,推出一批德艺双馨、城乡居民耳熟能详的舞台艺术人才,推出5台深受城乡居民欢迎、单剧目演出上百场和具备走出去条件的新戏等。
政策、资金支持“给力”
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合肥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该市提出,不仅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十二五”期间,还将研究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此外,还将设立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创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重大主题创作、非遗传承保护、文化人才建设等。专项资金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由市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用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的优秀中小文化企业。
同时,要求各县(区)、开发区要参照市里做法,及时作出相应安排。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由市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直接调度,在项目立项、政策扶持、银行信贷、土地使用、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降低信贷门槛,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扶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记者:宋艺)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