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委”赵克信(上)

访问次数: 2085                        发布时间:2011-08-01

[字体: ]

山的那一边,还是山。路的那一头,还是路。

  连绵环绕的群山之间,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之上,赵克信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奉调六安军分区至今,这个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陕西汉子,将红色故土当家乡,将老区人民当亲人,数次放弃在军分区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山区任职,将一腔热血倾注在老区扶贫开发之中,让老区面貌有了崭新变化。

  修路、架桥、捐助学校、发展生产……10多年来,老区人民对赵克信的称呼,从“小赵干事”变成了“扶贫政委”,不变的,是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和赵克信矢志奉献的情怀。

  驻点将军山村,“小赵干事”立志扶贫

  19968月,刚刚从作战部队调到六安军分区的赵克信,受上级指派,到当时的县级六安市施桥乡将军山村参与扶贫奔小康联系点前期调研。正是这次经历,让赵克信下定了矢志扶贫的决心。

  当赵克信打着背包、带着锅灶徒步到达将军山村时,心里不禁一紧:一条渡槽横穿贫瘠的山村,渡槽下方,是村部所在地——一座破旧的两层小楼。周围一片低矮的茅草房,一到下雨天,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孩子们穿条短裤头,光着脚丫在山道上奔跑追逐。在一户农家土屋里,赵克信看到一家四口睡觉时挤在一张床上,盖一床被子。眼前的景象让赵克信像一下子回到了陕西扶风县农村老家。 “我父母身体不好,拉扯兄弟姐妹5个长大,小时候家里非常困难。 ”家乡的贫穷与现实瞬间重叠,浸红了这个陕西汉子的双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让将军山村的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

  赵克信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白天,村民们要下地劳作,赵克信便利用午饭、晚饭时间赶趟。乡亲们对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能做多大事心存怀疑,谈心时只是说说客气话,赵克信就帮他们插秧、挑稻,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渐渐地,大家与新来的“小赵干事”熟络了,也肯掏心窝子了。

  白天上门调查,深夜归来汇总数据,分析情况。 23天下来,赵克信整理出300多页报表资料,写出2万多字的调查报告。他发现,当地盛产竹子,不少人有竹编手艺,便四处奔走,通过在外贸企业工作的战友,联系出口竹制品到日本的销路,又从皖南请来技师,帮大家提高竹编技艺。村民杨先顺想办养蛇场,但缺资金,缺技术,又顾虑打不开销路,赵克信帮他做市场调查,领着他拜师学艺,又筹集了1万元启动资金。将军山村山多草青,适合养羊,赵克信跑遍周边乡镇,为贫困户买来品种好、价格低的500头种羊,让大家养羊增收。

  驻点将军山村的3年里,赵克信先后40多次到村,每次都要住上一段时间,办的实事不计其数。人均年收入一度只有500元的将军山村,终于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定点铁冲乡,“突击队长”开山凿路

  驻点将军山村的经历,让赵克信感到扶贫工作大有可为,与老区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也促使他决定在扶贫道路上一直走下去。19996月,军分区人事调整,组织上考虑安排赵克信在六安城区工作,他态度坚决地说:“能为扶贫做点事是我最大的愿望,最好能到最贫困的地方去。 ”就这样,赵克信来到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金寨县,就任金寨人武部后勤科科长。

  初到金寨,便赶上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在铁冲乡长河村修路。长河村位于豫皖边界,群山阻隔,地势险峻,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当地群众出行全靠肩挑手提,不堪其苦,虽然先后多次自发开山修路,但均因条件恶劣、山高石硬作罢。

  遇强愈强,逢难弥勇。坦克兵出身的赵克信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长,承担最艰巨的“啃山”任务,打石放炮,炸山开路。高近百米的悬崖,横亘身前,望之倒吸凉气,更别提在上面开炮眼、填炸药。 “我来! ”赵克信勇者当先。拇指粗的长绳往山顶的树上一拴,再往腰间一系,赵克信便将自己挂在了崖壁之上。山风在耳边呼呼作响,绳子在空中晃晃悠悠,赵克信浑然无惧,一锤子,一锤子,敲进岩石之中。

  68个日日夜夜,赵克信虎口震裂,手掌满是血泡,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终于带领民兵们炸开了四道悬崖,切开两个山嘴,凿通了10公里的盘山公路。通车那天,村里74岁的吴长忠老人双膝跪地:“我们几代人盼了多少年,是你们解放军修通了这条路,了不起啊! ”

  20024月,军分区抽调赵克信到政治部帮助工作。由于成绩突出,1年后,组织拟正式调他回城区任职。 “扶贫不能断线。 ”赵克信心里念叨着,他又一次递交了回金寨的申请。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金寨县人武部副部长,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全县民兵预备役扶贫开发工作三年规划。

  接到任务,赵克信很快就来到扶贫联系点铁冲乡。这次下乡,准备充分的他带了3双解放鞋。为摸清村民家庭情况,天不亮,赵克信便开始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倾听大家的致富想法。山里人家住的分散,从这家到那家往往要翻山越岭,走上半天,常常到了夜里,赵克信仍然打着电筒,穿行于山间小道。不到1个月的时间,赵克信走遍了10个行政村,与3700多位村民进行了面对面谈话,写出的扶贫规划,切实深刻,被省军区向全省各军分区和人武部转发,而他带来的3双解放鞋,鞋底已经全都磨出洞来。

  三进金寨,“扶贫政委”倾心助学

  “只要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放在心上。 ”年复一年倾心扶贫,日复一日真诚相助,让赵克信和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 2004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取消人武部副部长编制,赵克信需要暂时离开金寨。临走前,他特地绕道回到扶贫联系点铁冲乡再看一眼。得知赵克信要离开的消息,铁冲乡周边600多名群众,步行几十公里,早早来到路口守候,只为送他一程。面对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眼光,赵克信热泪盈眶:“我的事还没完,只要乡亲们不脱贫,我还是要回来的。 ”

  一诺千金。 20073月,六安军分区干部调整。当时赵克信一家刚刚搬进新居,孩子也在市区上中学,家人都不愿分居。面对家人的企盼,赵克信却无论如何忘不了那日送行的情景,忘不了自己对乡亲们的承诺。他再次向组织请求回到金寨,继续未竟的扶贫事业。

  三进金寨,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赵克信在扶贫中将更多精力投入助学兴教。 “教育才是解决贫困最根本的办法。 ”赵克信说。刚回金寨时,南溪镇八一中学正在建设。 “那时候,赵政委每个周末都要到工地来。 ”八一中学校长严方永告诉记者,从规划到施工,每个环节赵克信都细细过问。为保证工程质量,连沙石是不是饱满、毛石是不是清洗干净了这样的小事,赵克信都要一一查看。

  赵克信的认真态度,感染着每一个施工人员。当年9月,南溪八一中学如期建成开学,一直在简陋的教室中读书的2000多名山里娃,欢天喜地地搬进了绿草如茵、窗明几净的新校园。

  多年来,赵克信坚持每月拿出10%的工资助学,并先后协调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希望小学4所,改建希望小学5所。赵克信的精神带动了广大部队官兵。仅仅在铁冲乡,2007年以来,赵克信和所在部队就捐助贫困学生300多人,其中有166名学生考入大学。(记者 汪国梁 通讯员 单爱根 马克文)

  【短评】

  可贵的老区情怀

  赵克信心系贫困群众,扎根老区十多年,在积极完成军事斗争准备各项任务的同时,为老区扶贫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新时期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典范,是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和部队官兵学习的楷模。

  学习赵克信牢记宗旨、服务人民的崇高品质。从第一次参加扶贫调研时起,赵克信就定下决心,要帮助贫困群众刨“穷根子”、脱“穷帽子”。十多年来,他坚守誓言,竭心尽力,不已于行。我们要像他那样,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学习赵克信爱岗敬业、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1999年以来,面对家人的期盼,赵克信三次放弃到六安市区工作的机会,不脱贫不“收兵”,扎根深山,无怨无悔。我们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讲政治,顾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牢固树立党员干部和革命军人的良好形象。

  学习赵克信勤勉尽责、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赵克信干事不畏难、不畏险,不怕苦、不怕累。为帮群众修路,他用绳子将自己吊在悬崖上开炮眼;为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规划,他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做调研,不到1个月跑坏3双解放鞋。我们要像他那样,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困难,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