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戏曲之乡唱响文化戏

访问次数: 1633                        发布时间:2011-09-15

[字体: ]

怀宁县以打造文化强县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激发活力,挖掘传统资源壮大产业,加大投入实施惠民工程——

“戏曲之乡”唱响文化大戏

日前,怀宁县黄梅戏演艺中心正式收到通知,其创作的大型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在全国138部选送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参演剧目。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怀宁县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剧团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通过资源和机制重组,激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创造新活力。 ”怀宁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去年8月,怀宁以县黄梅戏剧团转企改制为重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不甩包袱,在执行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政策的同时,对改制后单位不仅“扶上马”,还“送一程”。改制单位原拨付的事业费改为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供给,总量不减,并随县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公益性演出每场另外补贴3000元。

  为解决县剧团的困难,为广大群众提供一处公共文化设施,县政府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高标准的“黄梅阁”剧场。 9月13,虽然剧场还要半个月时间才能装修完成,但是县黄梅戏剧团负责人刘丽华已经带领演员入驻排练。“新剧场仅灯光设备就花了137万元,音响也花费230万元。据我了解,在全省县级剧团里,我们是第一家。”刘丽华自豪地说。

  围绕“出人、出戏、出作品”目标,怀宁加大对黄梅戏人才培养和剧本创作等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合作,先后从专业戏校引进8名优秀毕业生。 17岁的谢慧慧虽然从学校到剧团才一年,但已经随团在省内进行了不少演出。她说:“这里的待遇,不比省和市的剧团差。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希望”。

  改革后的一年多时间,县黄梅戏剧团先后创作、新排、复排大型剧目十余部。财政投入支持剧团勇闯市场,市场机制打开企业发展空间,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改制以来,剧团先后赴山东东营、安徽无为、湖北黄梅等地演出达58场次,深入全县城乡演出100多场次,年演出收入达到120多万元,比改制前翻了几番。

  深耕传统资源 壮大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按现在的发展态势,全县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将成为县域经济中新的产业高地。”怀宁县一位负责人介绍。县政府连续四年举办中国孔雀东南飞文化艺术节,通过以节为媒,以文会友,先后承接文化产业投资近百亿元。

  “把一篇长诗拍成一部电视剧,进而发展为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园。”怀宁县委宣传负责人介绍了长诗《孔雀东南飞》被打造成一个亿元级投资的产业过程。

  2008年,得知有文化人士计划将这个发生在怀宁及周边地区的爱情故事拍摄成电视剧,但是资金短缺后,该县认为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其打造为一个地标性的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该县引进外地资本3000万元,在故事发生地小市镇建设“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随后,该县与拍摄单位合作,拍摄3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随着电视剧在全国的播放,孔雀东南飞文化项目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纷纷要求投资做大相关产业。县委和政府因势利导,投资120多万元,高起点编制产业规划。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招标,以确定开发单位。

  按照相同的思路,县政府又牵头编制20亿元的石牌镇戏曲文化区项目。“石牌镇是黄梅戏和徽剧的发源地,历史上有‘无石不成班’之说。项目一发布,投资者是争先恐后。”怀宁县文广新局局长徐基明高兴地说。

  实施惠民工程 提升生活品质

  “怀宁县科技馆是全省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县级科技馆。自2009年底开馆以来,平均每年要接待中小学生五六千人。 ”怀宁县科协主席施群革介绍。

  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怀宁县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县科技馆一样,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相继推出。

  “十一五”期间,怀宁县财政直接投资5.8亿元,先后在新县城建成了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市民广场、独秀广场、小游园休闲广场。其中,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的县文化中心,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展览馆等于一体;占地面积69亩的县体育活动中心,内设田径场、游泳馆、篮球馆、综合训练馆。大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成开放,成为广大市民看书、阅报、健身、休闲的“精神家园”。

  913日晚上8,记者在县城文化广场、市民广场、独秀广场、小游园休闲广场采访,发现到处都是晚间外出健身娱乐的群众。县城的居民徜徉在灯光和悠扬的音乐中。怀宁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文化活动每天都有,每天近万人参与。 ”

  在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怀宁还经常性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传承、保护和光大“黄梅戏、书画、诗歌”三大特色文化。民间班社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也激活了传统文化。

  目前,怀宁县所有乡镇全部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5个农家书屋,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下基层等活动,今年上半年,该县共开展送文化下乡及“周末大舞台”文艺演出16场,送图书8万册、数字光盘2000余张,放映公益性电影110余场次。(胡劲松、刘伟)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