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玩转省博新馆

访问次数: 4236                        发布时间:2011-09-27

[字体: ]

 眼看省博新馆就要免费开放了,那么去参观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本报记者帮你梳理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开放时间

  省博新馆将于929日上午929正式开馆。从930开始,省博新馆将和老馆一样,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5时免费开放,下午4时停止进馆。由于要举行开馆仪式,市民想要在开放首日尝鲜须等仪式结束。“中午12点以后,将对市民正式开放。”省博物院朱良剑院长说。

  关键词:人数限制

  “目前暂时没有对人数进行限制。”省博物院黄秀英副院长介绍,今后要不要进行参观者人数限制,要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决定。“如果国庆期间参观人数明显超出新馆的承受能力,将会启动应急预案,控制入馆人数。”

  关键词:安检措施

  新馆开放后,参观者要从怀宁路上的东门入馆,而且都要接受安检。“不仅人要从安检门下穿过,随身携带的物品也要从安检机里走一遍。”工作人员说,危险品是不能带进新馆的,市民进馆前应该检查好随身携带的物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公交线路

  虽然没有公交车到省博新馆大门口,但有7条公交线可到新馆周边。市民可乘129路、 166路、 13路和606路到“安徽合肥体育中心”下车,然后步行至新馆;也可乘20路、 128路、 162路到“翡翠路”下车,步行前往。

  关键词:如何停车

  省博新馆周边路段车流量较小,停车相对比较方便。市民从习友路上怀宁路,或从翡翠路上怀宁路,都可以到达新馆东门入口。文博园内还设有地下停车库,市民也可以直接把车开进车库。不过,国庆期间参观新馆的人一定会不少,请市民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关键词:就餐问题

  如果到省博新馆泡上一天,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呢?记者了解到,新馆计划开设餐厅,提供简餐,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但现在仍在招标中,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开放。工作人员说,新馆周边的餐饮设施并不多,市民最好还是带些水和干粮。

  关键词:服务设施

除了展区,新馆里的各种服务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每层都设有多个洗手间,公共区域的走廊里还有不少长条凳。二楼展厅设有书店,专门卖一些文化类书籍。新馆还设有电子导览器,参观者可以从总服务台租一个,边听边看。

探营省博新馆:“镇馆之宝”保你大饱眼福

到省博新馆,你一定很期待能看到哪些重量级宝贝。记者昨日从省博物院获悉,“镇馆之宝”又新添两件重量级文物——九华朱觐墨、仙人吹笙壶,另外君启金节只有两片在新馆展出,因此“镇馆之宝”变成了八组共九件。新馆开馆,九件“镇馆之宝”也是首次同台对外展出。

  楚大鼎

  位置:三楼安徽文明史

  陈列夏商周时期展厅

  看点:全国最大

  资料显示,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是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最大的。省博物院副院长黄秀英介绍,“镇馆之宝”楚大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楚大鼎的沿口处,至今还有几处古文字没人能够辨识。

  据介绍,楚大鼎是1933年在寿县楚王墓出土的,墓葬被盗挖后随很多文物一起已经流落到上海、天津等地,后来才被国民政府追回并送到当时在安庆的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抗战爆发后,楚大鼎又被转移到四川、重庆一带,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运到南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楚大鼎才得以重回安徽。

  剔犀圆漆盒

  位置:五楼江淮撷珍展厅

  看点:首次亮相

  由元代著名漆匠张成制作,是用漆一层一层在盒子表面涂刷,一共漆了一百多层,然后在漆上面雕刻花纹完成的。张成制作的剔犀漆器目前发现存世的仅剩两件,一件在安徽省博物馆,另一件在故宫博物院。

  这件“镇馆之宝”是安徽省博物馆在创建初期,由张新吾先生将自家的祖传之物无偿捐献的。由于保存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它一直没有在省博物馆与公众见面,这一次是首次公开展出。

  吴王光鉴

  位置:三楼安徽文明史

  陈列夏商周时期展厅

  看点:最早的“冰箱”

  这是一件春秋晚期的吴国青铜器,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蔡侯墓中出土,共两件,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外一件就在安徽省博物馆。

  专家说,鉴是一种重要的水器,是一种大号的盆,可以盛水以洗浴,可以贮水藉以照面,此外还可以装冰。吴王光鉴出土时,鉴内配有圆形尊缶和匜形勺,三器使用时合为一体,称鉴缶。尊缶与鉴的间隙可以放冰,用以冰酒。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冰箱”了。

  君启金节

  位置:三楼安徽文明史

  陈列夏商周时期展厅

  看点:最早的“通行证”

  在此次展出的九大“镇馆之宝”中,有一样宝物为两件,它就是君启金节。“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通行证’。”黄秀英说。

  君启金节于1957年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共发现车节3件,舟节2件,是楚怀王颁发给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五件金节中的一片车节和一片舟节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他三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此次将展出其中的两件。

  金边玛瑙碗

  位置:五楼江淮撷珍展厅

  看点:玉器类“国宝”

  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艺术品,于1972年在来安县出土,器物完好无损,距今至少有700年。1994年,金边玛瑙碗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一致确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是安徽省目前惟一的一件玉器类“国宝”。

  龙虎四环鼓座

  位置:三楼安徽文明史

  陈列夏商周时期展厅

  看点:再现古代战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件龙虎四环青铜鼓座,就再现了古代战场的情景。它于1980年在舒城县孔集出土,据专家考证是春秋时期舒国的宫廷御用器物。央视“国宝档案”曾经专门介绍过这件宝贝,称赞它能再现古代战争场面龙盘虎踞的壮观与气势。

  九华朱觐墨

  位置:五楼江淮撷珍展厅

  看点:出土于合肥

  九华朱觐墨为首次发现的宋代著名墨工所制的墨宝,由安徽九华人朱觐制成。它1988年出土于合肥南郊, 1994年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后为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仙人吹笙壶

  位置:五楼江淮撷珍展厅

  看点:馆藏陶瓷“国宝”

  在宋代执壶中,人形壶较为少见,以吹笙为题材者尚属此件,尤其是装有细长弯曲吹管的笙的造型,更是前所未见。这件器物于1965年在宿松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出土,出土时因二次氧化形成釉表开片。目前,它是安徽省内出土的馆藏陶瓷中惟一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

 

探营省博新馆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 就去那里的博物馆吧。

拾级遍赏数千年徽风古韵

安徽省博物院新馆经过几年的建设,终于要对外开放了。这个“青铜方鼎”中究竟蕴藏着一部怎样的安徽文明史?它会用怎样的方式呈现?本报记者昨日深入新馆,为您寻找新馆的多个亮点。其中很多内容被专家推荐为“进馆必看”,不妨和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吧!

  参观提示:

  安徽省博物院新馆地上、地下共七层。其中二、三、四、五层为展出区。观众参观省博新馆,从合肥市怀宁路东门进入,沿99长的引桥进入新馆二层。二层、三层主要有安徽文明史陈列,包括“史前”“夏商周”“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四层为徽州古建区;五层为“江淮撷珍”“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展厅。

  二层 铜浮雕浓缩千秋徽韵

  来到省博新馆,最先看到的是面铜浮雕。在进入大门的天井里,这面铜浮雕占据了整整一面墙。

  “不要看这就是一幅画,其实每一个图案都有着特别的意义。”省博陈列部负责人刘畅介绍,这个铜浮雕叫“千秋徽韵”,集中呈现了安徽省博物院的一些“宝贝”。比如,右上角的图案,是出土自凌家滩的“玉鹰”,周围的花纹,则来自双墩文化;铜浮雕上还有大家都认识的黄山和迎客松,左下角还有安徽的徽派建筑,而一些水波则象征着长江和淮河;就连最下面可能被忽视的一串古文字,也是来自于镇馆之宝“君启金节”(镇馆之宝部分有介绍)上的金文。

  刘畅说,整个铜浮雕表现的是,在安徽大好河山背景下,玉鹰展翅翱翔,将自然与人文、地域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象征安徽在不断发展腾飞。

  三层 钟离古国“重见天日”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省博新馆将携众多宝物尽现青铜器风采。开馆后,青阳县新出土的100多公斤的商代青铜大铙,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国国君墓出土的青铜编钟、青铜鼎、彩绘陶瓮,都将首次公开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博新馆中,有一块专门区域将神秘的钟离古国重现于世人面前。

  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展品中,观众将会看到一件“铜缕玉衣”。1974年,亳州薛阁塔下的曹操宗族墓群曾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珍贵文物。由几千根铜丝编缀而成的“铜缕玉衣”作为亳州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不能长期展出。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珍品,省博新馆开馆后,观众将会看到一件“铜缕玉衣”的复制品。

  在“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单元中,将展出包拯家族墓在内的重要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精品,但是,“包拯头盖骨”并不在展出范围内。省博物院黄秀英副院长说: “包拯儿子、孙子的墓志,大家届时都可以看到,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包拯和其家族的信息。包拯家族墓中一些重要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精品,譬如香薰、砚台、瓷器等物件,也会一一亮相。”据了解,这也是包公墓自上世纪70年代发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物展出。

  在“隋唐宋元”展厅里,一幅壮美的画卷跃然眼前,这便是隋唐大运河流经我省时,安徽百姓在河边生活的场景。展厅采用“海陆空”全景展现的形式,犹如一幅大运河版的“清明上河图”。在展厅的地板上,玻璃地面下静静地躺着唐代沉船的残件。旁边运河的布景上,几条古船正乘风破浪,在运河中航行。据介绍,该展区除了用实景“真实再现”当年大运河的繁荣外,还把考古现场发掘的文物搬到了这里。

  四层 徽州老宅新馆内复活

  看徽州建筑不一定非要去黄山了,在省博新馆第四层一共四个展厅,全部都是徽州建筑风格的展览。这其中,还有一座典型的徽州古宅,被整体搬迁到省博里面,供大家参观。

  据介绍,这座被搬来的古宅叫做“胡仁镜宅”,原来位于歙县。省博物院副院长黄秀英介绍,这座老宅既有木制结构,也有砖石结构,是特别典型的徽州建筑。在新馆中重建这样的古民居,能让市民更真切地了解古徽州,感受到徽州建筑“无宅不雕花”的居住理念。在整整一层的展厅里,徽州特有的“砖雕、石雕、木雕”都会有专门的展示,而整个展示也塑造出徽州人在群山绿水之中的居住环境,让参观者体验到徽州自然生态的生活理念。此外,祠堂、民宅、牌坊等徽州建筑的特色,也都有专门展示。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