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都曾郑重评述过孙中山生平思想及其历史功绩,其内容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主流评价中,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当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他怀着崇高的敬意,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孙中山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乐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的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瞭望》新闻周刊就中共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专访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杨明伟。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都曾郑重评述过孙中山生平思想及其历史功绩,其内容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毛泽东一直以十分尊敬的态度,对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作出过高度评价。毛泽东对孙中山的称谓分别有:伟大领袖、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伟大革命家、中国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或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等。这些称谓,均是在伟大人物这个层面上评价孙中山的,其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称谓,足以反映孙中山开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不仅从总体上对孙中山作出崇高的评价,而且还具体说明了孙中山的“伟大”之所在。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天,毛泽东还在《人民日报》上以《纪念
不仅在思想方面,毛泽东还从人格方面对孙中山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说:“
同时,毛泽东也指出要全面评价孙中山,认为:“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将孙中山与孔夫子并论,可见其对孙中山历史遗产的重视。毛泽东所讲承继孙中山的历史遗产,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孙中山未竟的革命事业的承继,也包括对孙中山树立的革命精神的承继,还包括对孙中山革命经验的承继、对孙中山这面旗帜的承继。
但是,承继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发扬光大,因此,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的讲话中,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列称作“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了比较,分析了其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承认共产主义的最低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基本上相同。但是这种三民主义是什么三民主义呢?这种三民主义不是任何别的三民主义,乃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这个思想。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积二十八年的经验,如同孙中山在其临终遗嘱里所说‘积四十年之经验’一样,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即是:深知欲达到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在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毛泽东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是基于中国革命基本历程的正确反映。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经验与教训,都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孙中山这面旗帜,是由孙中山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和贡献树立起来的,是一面革命的旗帜,一面振兴中华的旗帜,在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举起这面旗帜,无论对推进中国的革命事业还是革命胜利后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所说,“将来我们的力量越大,我们就越要孙中山,就越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孙中山的研究问题还可以继续搞,有益处”
围绕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同时,关于孙中山的阶级局限,邓小平也指出:“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孙中山试图在中国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种种尝试和努力都失败了。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于是,他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转变,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仍然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指出,“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
关于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同时,邓小平也注重推进关于孙中山的研究、纪念和宣传。
“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指出,“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此前,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
孙中山热切向往着国家的独立、富强与统一,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境地之时,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江泽民充分肯定了这一宏伟思想的历史意义,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孙中山明确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蓝图,显示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宏伟气魄。他认为,要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要学外国的长处’,同时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江泽民还强调,孙中山“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江泽民认为,
对于孙中山的局限性,江泽民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任何伟大人物,都不可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时,江泽民特别指出,“在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告慰
“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对于孙中山领导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革命,胡锦涛认为,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其中,“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
孙中山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胡锦涛指出:“
胡锦涛进一步指出:“
对于孙中山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位置,胡锦涛还特别强调:“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
针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胡锦涛在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胡锦涛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继承
胡锦涛也强调了当前纪念孙中山的时代意义和历史重任,比如,在努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
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在
信息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