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则是,非则非,秉笔直陈,尊重历史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八百里皖江两岸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300多年的安徽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据介绍,安徽自康熙六年建省,至今虽已有约340年的历史,但一直缺乏一部系统性强、学术含量高的通史。多个部门和几十位史学家历时8年,完成了《安徽通史》的编撰工作。本通史八卷十册,600万字,分别为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十国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上下册)、民国卷(上下册)、新中国卷。时间跨度从洪荒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初的1952年。
“尊重历史事实,是则是,非则非,秉笔直陈,不用春秋笔法,把编写者的主观判断排除在《安徽通史》之外,把历史事实展现给读者,把评说的空间留给读者。”当初在编撰《安徽通史》时,编写人员就一直坚持这一原则。
作为通史性质的著作,《安徽通史》的编写者广泛吸取学术界现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收入了近年来对安徽历史人物、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像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重要历史人物,和桐城派、徽文化、建安文学等重要文化现象,在《中国通史》中虽有一定表述,但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在此次编史中则有了浓墨重彩的展示。”
编写者表示,此次编写通史过程中,发现和使用了很多新资料,这也是本通史的一大亮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书稿编成后,还广泛邀请国内权威的学者进行两轮专家审读,这也保证了书稿的学术质量。
除了资料详实,编史的体例和修史方法也有创新。据介绍,该史卷以历史发展为序,按朝代排列,以社会横断面或重要史实为基本编纂单元,体例以章节为主要架构,采用开放式的编排方式,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展现了安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风貌。
《安徽通史》的面世,不仅填补了我省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也为国内外读者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安徽历史,提供了一部便于检索和系统阅读的新型工具书。(记者吴碧琦)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