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顺在霍山县大岭村走访纪实

访问次数: 2162                        发布时间:2011-10-12

[字体: ]

问需问计问民生

——张宝顺在霍山县大岭村走访纪实

    10月8,省委书记张宝顺在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岭村竹林间与村民亲切交谈。

  金秋时节,莽莽大别山,犹如一幅壮美的图画,舒展在蓝天白云下。

  1089日,省委书记张宝顺深入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岭村、大干涧村,与山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基层百姓问需问计问民生。

  走访中,张宝顺强调,要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契机,扑下身子了解民情,真心实意解决民忧,“走”出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好状态,“访”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好氛围,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以发展的实效造福于民,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诸佛庵镇大岭村位于霍山县西北部,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村。当地群众流传说,以往“进了大岭村,不是沟就是坑”。偏远、闭塞、贫困曾是最大的村情。山区群众现在生活怎么样,省委书记十分牵挂。

  108日上午,张宝顺轻车简从,谢绝市县陪同,经过两个多小时长途跋涉,来到青山环抱中的大岭村。

  一下车,张宝顺就来到明德小学走访。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正传来琅琅书声。他轻轻走进五年级教室,看到同学们在上语文课。望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张宝顺高兴地问:“大家喜欢上学吗?”“喜欢!”“每天在学校高兴吗? ”“高兴! ”孩子们异口同声。

  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桌上。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闪闪发亮。张宝顺动情地说,山路修通了,你们来到学校,坐在敞亮的教室里上课,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长大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争做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大岭村山深路远,以往农民看病不容易。来到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室,张宝顺向室长余运堂详细了解情况。 “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能做到小病不出村吗?”“能。”“你们工作量大吗? ”“每天大概有510个病人。 ”“有时要出诊吗? ”“嗯,有时要翻山越岭。 ”

  走进卫生室的药房,张宝顺拿起一盒阿司匹林肠溶片问:“这个卖多少钱? ”“一块八毛钱。另外一种,瓶装的,一块五。”“这个价格不贵。”张宝顺赞许地点点头。临别,他紧紧握着老余的手说,乡村医生默默无闻,收入虽然不高,但对群众生命健康很重要。你们要深深扎根基层,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乡亲们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

  一幢幢崭新楼房掩映着青山绿水,一块块山间田地散发着泥土芬芳,处处都是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张宝顺一路走一路看,一边听一边问,从乡亲们那里得到不少好消息:这几年,全村80%盖了新房,100%买了彩电,80%有了冰箱、洗衣机,20%装了空调,30多辆小汽车驶入农家小院……“看到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中午时分,张宝顺风尘仆仆来到村民汪光胜家。一进门,他就对主人说:“住在你们家,添麻烦了。 ”热情的主人回答:“不麻烦不麻烦。 ”得知汪光胜的儿子结婚不久,张宝顺连声道喜,祝小两口生活美满。

  见主人正要下厨张罗,张宝顺赶紧摆手,风趣地说:“千万不要忙,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咱们一家人,不能当‘外客’! ”在场的人都笑了。

  不大一会儿,几个家常菜端上桌。省委书记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午饭一边拉家常,亲密无间。饭桌上笑语不断。

  “关系民生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午饭后,张宝顺顶着秋日艳阳,踏着砂石小路,到村民陈松林家走访。陈松林今年65岁,老伴长年患病,3个女儿已出嫁。得知老陈当过20年村干部,现任大岭竹业合作社副社长,2007年还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张宝顺对他退岗不褪色、永葆先进性的共产党员风范表示称赞。

  在小院的香樟树下落座,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促膝相谈。陈松林掰着指头,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早些年一家五口,仅农业税就要缴300多块,现在不但税费全免,还有了种粮等各项补贴,一年大概420多块;农村低保一年1720块;养老金一年660块;劳模补助一年两三千块……“你生活不宽裕,但日子有奔头。”张宝顺感慨地说:“党和政府的惠农强农政策,让农民真正得了实惠。 ”

  从陈松林家出来,张宝顺来到村民储士金家。74岁的储士金和儿子都患病,一家人生活困难。张宝顺对他家的情况问得格外仔细:住院报销多大比例,农村低保领了多少,日常生活靠谁照料……储士金一一回答。 “农村经济越是发展,越要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张宝顺说得朴实,储士金听着,心里暖暖的,不由得热泪盈眶。

  在村民黄守国家,张宝顺与响洪甸水库部分移民安置户座谈交流,详细询问安置政策落实情况。他说,你们为国家水利建设作出了牺牲,党和政府不会忘记。这些年来,你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顺利融入安置地区的生活,真正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东家到西家,一路马不停蹄。每到一户,张宝顺都拉着板凳,与村民坐在一处,问生计,听心声,话发展。针对有村民提出关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建议,张宝顺当即表示,关系民生的事,再小都是大事。凡是符合政策能办的,我们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去办;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我们带回去认真研究,将来创造条件一步一步解决。

  走在田间地头,看到有村民在山上砍毛竹,张宝顺就攀着山路走上前去,加入了劳动行列。他一边砍竹子,一边和大家谈心。村民张士祥告诉他,如今毛竹销路好,一棵围径一尺的毛竹,以往只卖8块钱,现在能卖24块钱。张宝顺说,发展毛竹产业前景广阔,我们要共同想办法,做好这篇大文章。说话间,只听“嘎吱”一声,一棵20多米长的毛竹倒下来。张宝顺顾不上擦汗,捡起地上的木棒,开始为毛竹打去侧枝……一直忙到暮色将临。

  大岭村共有1715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462人,这几年一些人陆续回乡创业。 10月8日晚上,9名返乡创业人员第一次和省委书记面对面坐在一起。

  张宝顺亲切的笑容和坦诚的话语,一下子激活了现场气氛。大家纷纷踊跃发言,畅谈在外务工的收获和回乡创业的体会。 “从你们身上,我看到新一轮创业热潮正在涌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坚定不移支持你们,让你们在家乡的热土上实现创业的理想! ”

  结束时已至深夜,屋外正朗月当空。

  “新农村建设大有希望”

  大岭村毛竹资源丰富,现有竹园8530亩,每年可采伐毛竹25万根。近年来,镇村两级实施“竹业富民”主战略,推动毛竹产业大发展,正在描绘盘活“一片竹”、幸福千万家的蓝图。据统计,全村475户中,有300多户参与竹业加工,2000年至2010年,竹农收入10年翻了四番。

  村民彭怀国在本村办了一家不大的毛竹加工厂,每年加工毛竹12万根,实现产值220万元。 9日一大早,张宝顺步行30多分钟,走进厂房深入了解经营状况和未来打算。他鼓励小彭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

  在与部分毛竹加工户交谈中,张宝顺指出,大力发展毛竹产业,既能带动林农致富,又能替代木材消耗,对于繁荣经济、保护生态,都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扶持骨干加工企业成长,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做大做强毛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促进百姓增收。

  接着,张宝顺来到大岭村村部,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举行座谈,广泛听取大家对“三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山区农村脱贫致富,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同时也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使基层干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模范和中坚力量。

  9日下午,张宝顺与大岭村乡亲们依依惜别,又到毗邻的大干涧村,考察了村部、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建设情况,走访了部分农户。

  “通过两天蹲点走访,亲身体会农民的生活状态,亲眼目睹农村的发展变化,了解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期盼要求,感受到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深深情怀,我很受感动,很受教育,很受鼓舞。 ”

  10日上午,张宝顺在霍山县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镇、村“三农”工作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从霍山看全省,“三农”工作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大有希望。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央“三化同步”战略部署,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记者吴林红)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