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化驱动新跨越

访问次数: 1336                        发布时间:2011-10-24

[字体: ]

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经济效益屡创新高。 5年来,全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引擎”——

工业化驱动新跨越

 

这是全省新型工业化“航船”的最新“航速”:今年1月至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70.5亿元,同比增长20.7%,居中部第一位,全国第六位。

  省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业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航船”由此驶入了新航程,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并创造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成为驱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进步的“主引擎”。

  工业增加值连破三个千亿元关口,工业化率由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到反超3.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主引擎”地位日益突出

  赛远薄钢科技公司是五河县沫河口工业区引进不久的一家企业,今年底即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正是有一个个类似赛远的企业落户、建设直到投产,位于淮河之滨的五河县一改昔日农业贫困县面貌:5年来,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7%,到2010已经达到16.9亿元,是2005年的10倍。

  省八次党代会以来,随着工业强省被摆在核心战略位置,抓工业、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个又一个工业项目在江淮大地上“落地生根”,由此带动各地发展不断加速,进而激发了推进工业化的更大热情。全省各市、县()陆续步入了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5年间,全省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的热潮涌动,向工业领域投入资金超过1.5万亿元,以工业项目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由2006年的41.7%提升至2010年的47.4%。今年上半年,全省又完成工业投资26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4%,高出全部投资增幅7个百分点。

  随着工业化如火如荼推进,全省工业增加值5年间连破三个千亿元关口,由2006年的2240.4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5364.5亿元,工业增速在全国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12位快速前移至最近3年的前4位。全省工业化率5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至2010年的4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连续5年保持5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66.4%,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工业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地位越来越突出。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实现倍增,完成技改投资总量是上一个5年的4倍,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总部位于淮北的雷鸣科化股份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我国民爆行业的老牌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凭借在水胶炸药等领域确立的核心技术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去年的综合实力已经居于全行业前5位。

  5年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突发性冲击、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常态化挑战,全省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实现“弯道超车”,当年的工业经济增速一举跻身全国前三位。这种逆势而上、快速稳健的势头,得益于我省工业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更加着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更加依靠创新作为根本驱动力。

  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400多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614亿元,是过去5年的4倍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405个,完成投资527.4亿元,从而推动工业企业走上了一条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2010年,全省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突破1500亿元,比2005年多一倍多;企业建立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达23个,是2005年的3倍;全省有25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

  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2010年,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比重分别比5年前提高3.8个和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结构的优化带来工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攀升。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95.7,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彰显出我省工业经济正在通过创新驱动开拓出更具前景的发展空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2.3倍,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增长4.2倍,工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富民”效应持续放大

  24岁的王锐锐是杉杉(亳州)服饰公司的一名员工,由于亳州市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培育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她今年可以留在家门口打工。由于工业化进程提速,工业企业数量增多,就业机会增加,今年上半年,我省农民工在省内务工的劳动所得人均达806.1元,同比增长45.3%,首次超过省外务工所得。

  各地在落实工业强省主战略过程中,着力引进和培育工业企业,增加新上工业项目数量,使得工业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加态势,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5006户增加到16508户,增长2.3倍。在这一进程中,全省大企业阵营也不断扩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由4户增加至17户,并带动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7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支柱产业的不断做大,激活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机会,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潮,仅2010年,全省新创办的各类企业就达4万户以上。5年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增长4.2倍,占GDP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

  创业热潮在激发创富效应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了就业主渠道的作用。今年前7个月,全省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163.3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8.7%,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在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5年间我省共转移出农村劳动力320万,全省从业人口规模增加300多万,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排位提前2位提供了坚实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提速,必将在兴皖富民新征程上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胡旭)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