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利工作概况

访问次数: 1821                        发布时间:2011-10-31

[字体: ]

一、水利概况

  一是三大水系共存,河流水系众多。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6.696.60.6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8%47.3%4.7%。三大水系共有一级支流63条,二级支流143条。沿淮和沿江地区湖泊众多,其中长江北岸的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二是三大过渡带叠加,气象条件复杂。我省属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地区。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8001800毫米,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年内降雨60%集中在夏季,年际间丰枯悬殊,易涝易旱。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716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量分别为10521130立方米,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淮北地区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四大水问题突出,水利建设任务繁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是我省水利的重要特点,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水利发展成就及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0多亿元,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5290座、水闸1.09万座、机电排灌站1.63万处,建设万亩以上灌区535(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总计达5180万亩。60多年来,我省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工程体系,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其中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减灾效益累计超过5000亿元。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443亿元,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显著提高了淮河干流防洪抗灾能力;完成295座国家计划和1099座省计划水库除险加固,实现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220处,解决124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13.4亿立方米,为粮食生产5年创历史新高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功战胜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实现防汛抗旱减灾效益106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新时期水利基本特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新时期的水利建设,是与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建立更加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联系在一起的,这种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水利建设的战略性地位。

  一是旱涝灾害仍然是全省人民的心腹大患。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频率明显上升。我省长江和淮河两大防汛战线长,险工隐患风险点多,汛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数众多的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洪标准偏低,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山洪灾害隐患。粮食主产区灌排能力不足,各类泵站老化失修,河灌区渠系配套不齐,井灌区机井数量不足,缺乏抗旱基础设施。

  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仍然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716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际间水量丰枯悬殊,易涝易旱;在空间分布上南多北少,特别是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区人口密集、耕地多、需水量大,但是水资源却较为贫乏。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功能衰退,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投入新体制、新机制尚未形成。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缺失,工程管理严重缺位。我省农业灌溉水费收缴体制改两部制为计量征收后,水费收缴更加困难,工程维修养护无资金保障。

  四是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虽然近年来水利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与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全省尚有2000多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影响农民群众身心健康。3000多座病险小型水库尚未实施除险加固,威胁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田防洪排灌工程修建标准较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急需扭转。

  四、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着力点

  十二五以及今后10年的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治水保安、以水兴业、兴水富民为核心内容的水利安徽战略,做好治、蓄、排、节、引五水文章,努力构建配套完善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防控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基本解决我省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实现由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的跨越,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的部署,十二五时期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将突出抓好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围绕工程水利,持续推进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构建畅通淮河,重点开展新一轮治淮建设,实施三加一工程,即行洪区调整与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除险加固和重要支流治理工程以及淮河行蓄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18万户,十二五争取完成治淮投资160亿元。建设安澜皖江,实施一干三支工程,即长江干流整治及滁河、巢湖、青弋江与水阳江重要支流治理工程,分类指导洲滩圩垸治理,稳定长江河势与岸线。加强城镇防洪,实施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等两区三片防洪保安建设。

  第二,围绕资源水利,着力提升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依托淮河、长江、新安江和主要支流河道,沟通江河湖泊,科学调蓄地表水,合理控采地下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形成大中型水库和重要湖泊为源、河流为线、库塘多点的资源水利格局。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定额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引江济巢与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逐步解决沿淮淮北地区及江淮丘陵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围绕民生水利,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实施双百、千、万双千万工程。双百,即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闸173座,完成100条中小河流治理;双千,即实施1800座中小型水库加固,实施1000多座中小型排灌泵站改造;双万,即实施万条农村沟河清淤,扩挖20万口当家塘双千万,即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和改善1000万亩农田排灌能力。

  第四,围绕生态水利,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治理的工作思路,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积极推进监测评价、生态修复工作。在主要水土流失区合理布设工程、林草措施,实行山、水、林、田、沟、渠、井、路综合治理。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新建、改扩建电源项目100处。加大城乡河湖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力度,大力实施沟、河、湖连通工程,基本建成全省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

  第五,围绕科学发展,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基于3S的水文测报及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整合完善水利通信网、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和水资源、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构建联通省市县乡四级、覆盖所有工程的水利信息及防汛抗旱网络,一年完成规划,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全部完成。二是建立水利科技基地,加强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完善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水利科技项目推广,为水利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效的关键技术。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站或小流域水利中心站,探索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鼓励组建农村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实现全方位水利服务与管理。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