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摩崖石刻尘封代笔秘辛

访问次数: 1958                        发布时间:2011-11-03

[字体: ]

“张氏三雄”之一张仲平透露:“大好河山”系他的父亲任国民党上校秘书时为其上司代书

  昨日,本报报道的“‘张氏三雄书画’将现省博新馆”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在安徽商报官方微博留言,表示对这次展览活动非常期待。张仲平昨天在看到本报报道后,又给记者打来电话,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父亲君逸与黄山摩崖石刻鲜为人知的故事。

  双手抓笔题字

  到过黄山旅游的人,大多对“大好河山”4个字印象最深,不少游客都曾在“大好河山”下留过影。那么,这4个大字到底是谁写的呢?

  张仲平老人说,抗战爆发后,他父亲君逸逃离已经被日军封锁的北平,转道天津港南下,回到老家歙县定潭村。1942年,村中保长抓壮丁甚急,君逸逃到屯溪,经过旭初举荐,做了驻扎在屯溪一带的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副司令唐式遵的上校秘书。在当时,一同给唐式遵做秘书的还有后来台湾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和歙县呈坎人、著名文博专家罗长铭。

  一天,唐式遵率幕僚来黄山游玩,谈起当时的小日本对中国如此鲸吞蚕食,越谈心里越难过。结果,走到温泉了,一看对面有个大石壁,唐式遵首先提出来要在这个石壁上写个字,留下一个历史的记忆,写什么呢?大家正在讲抗日战争,如此大好河山现在只剩半壁了!说着说着,君逸和江兆申都流泪了,面对如此情景,唐式遵就说:“就写‘大好河山’4个字吧,让我们的大好河山永远留在这里! ”

  但是字由谁来写呢?据张仲平说,当时张君逸让江兆申写,但江兆申推说自己不行,并力举君逸执笔。君逸是书画绝佳,他自然也就没有推辞了。开始是斗笔写,写好了到现场一看,哎呦,太小了。最后改成抓笔来写,用双手抓着一只粗毛笔,在地上铺满纸。当时唐式遵一看,不错,他认可了。就这样,这个“大好河山”出自君逸手笔,但按当时官场惯例,署名还是唐式遵。张脉贤说,现在大家可以看看君逸现存的书法作品,比较一下,风格果然是一致的。

  张仲平老师说,上世纪50年代时,父亲曾悄悄告诉他这四个字是他写的,但在那个政治形势下,这件事情绝对是不能声张的,所以他就一直没有说。后来父亲去世了,这件事情就再也没有谈起过。 19967月,江兆申回到黄山举办画展,在屯溪遇到君逸的儿子张仲平,自然是悲喜交加,谈起往事,江兆申又把这个事情说给他听,大家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众人撒米成字

  说起黄山的摩崖石刻,相信大家对另一幅石刻也有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这个字的落款也是唐式遵,但据张仲平老师说,这个字也是别人代笔的,代笔人叫罗长铭,当年与他父亲君逸同为唐式遵秘书。因为这10个字很大,那个“平”字一笔下来,就有9.4。后来就有人猜测,这些字是用玻璃灯投影刻在石壁上的,也有人说是用大拖把拖出来的。“这些说法都不对,以前在黄山当过副市长的张脉贤曾和我说起过他的考证,他说,他曾走访过一个黄山当地的老人,这个老人当年曾亲眼看过这些字的‘创作’过程。 ”

  老人说,那天战区司令唐式遵曾派他挑一担米到慈光阁,到慈光阁大厅一看,围了好多人,这些人中间是一张粘贴在一起的大白纸。老人说,他把米挑上去之后,就是罗长铭用手抓米撒,把米撒在这个纸上,从而撒成了“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字是一个一个地撒出来的,撒完之后,大家就对这些字“品头论足”,进行修改,待形成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字后,就由君逸用笔把它勾起来,画下来。

  创作完之后,司令就雇了一些石匠去凿这些字。于是,石匠们在树桩上拴好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挂上米篓,石匠们就站在米篓里,慢慢下垂到那个大石壁上,按照这些字的纸样去凿,凿出一点边,凿出一点痕迹,这个纸也没了,然后再继续凿深。所以说,这些字就是这么凿出来的。张仲平说,“立马空东海”,“立马”是一种英雄姿态,“登高望太平”,是指追求太平世界,也暗合黄山山脚下的太平县,所以非常好,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出来这么特殊的两句,形成了这么特殊的摩崖石刻。(陆慧敏)

 

    信息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