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试验区:创新发展“火车头”

访问次数: 1382                        发布时间:2011-11-22

[字体: ]

3年来,合芜蚌试验区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资源优势加速成为产业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带动我省创新指标在全国位次大幅前移——

 

  200810月,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安徽“应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重大战略决策。 3年来,试验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只占全省14.1%国土面积、18.7%人口,却产生了全省36.3%GDP;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62.4%58.5%;获授权发明专利占全省72.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的91.0%;引进科技成果数占全省71.4%;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占全省66.7%;引进高端人才占全省80.3%……

  在试验区带动下,我省主要创新指标较“十五”末呈倍数增长,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倍,专利申请量10.7倍、授权量8.3倍,技术市场交易额3.2倍,研发经费投入3.9倍,财政科技投入8.5倍。不少创新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大幅前移,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九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列全国第七和十二位,增幅全国第一位。合芜蚌已成为我省加速崛起、创新发展的火车头。

  政策助推创新资源聚集试验区

  合芜蚌试验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多重政策支持。试验区设立之初,省政府就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从2008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出台了24条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在试验区建设及其政策的拉动和激励下,合芜蚌聚集了包括高端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一大批优质创新要素资源。中航、中建材、中电科技集团等一批央企纷纷与我省开展战略合作,在试验区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38个“海归”项目和中国风投研究院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中介、咨询服务机构落户试验区。京东方、东芯通信、三安光电等一批高端企业相继入驻试验区;41个国家重大专项和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由试验区承担,获得国家科技拨款13亿元。

  试验区引进高端人才5300多名,创新团队43个,培养(培训)人才近5万人次,建立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1家、国家级基地2家、院士工作站8家。组建了一批股份制产学研合作实体,建立了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政策,优惠税收20余亿元;落实积极的科技投融资政策,省市财政投入科技经费近12亿元,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近50亿元,放大产业投入463亿元。

  高端引领产业结构深入大调整

  927,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的“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合肥举行。作为我国智能语音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在未来23年内建成为我国语音及语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把合肥打造成世界级智能语音产业基地。同一天,合肥市政府与联想集团签署协议,宣布联想(合肥)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入驻,又一个年产千万台级电脑的大项目诞生。

  试验区建设3年来,注重“高端引领,产业提升”,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据统计,在投资结构中,合芜蚌工业投资64.8%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54家,较试验区建立前增长了10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试验区建立前的14.4%上升到20.4%。以合肥为例,该市通过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安凯、江汽、国轩高科等企业先后研发试制了多种新能源客车、轿车和汽车动力电池并批量生产。 2010年,合肥市生产了150辆纯电动客车、585辆纯电动轿车,建设了全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目前居全国领先地位,正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基地。

  高起点、高投入使合芜蚌骨干工业企业主要装备水平60%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近30%,其中一些重要骨干企业新产品产值超过50%。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万元GDP能耗较试验区建立前年均下降5.1%,年均降幅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

  政府引导新兴产业“盆景”变“风景”

  随着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光伏、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让众多盆景型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靓丽风景。

  在“盆景”变“风景”的华丽转身中,三市政府抢抓多重政策高度叠加的战略机遇,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优质大项目落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合肥市积极引进全球同类项目单体投资最大的赛维LDK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晶澳3GW “硅片-电池-组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以及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等,目前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完善的光伏产业发展集群,2012年可实现电池及组件产能约8GW,产值突破千亿元。芜湖、蚌埠也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招大商优商、选巨资优资,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大项目、新资本。如芜湖引入中科院自动化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总投资2亿元的“分子影像医疗仪器科技中心”项目,蚌埠瞄准国家支持的节能环保产业,引进了总投资30亿元的广东德豪润达电气LED芯片封装产业化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北京世纪金沙江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园项目等。

  在涉及火灾、食品、信息和电力等领域的公共安全产业方面,合芜蚌也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科大立安的消防自动监控和灭火系统为奥运场馆和世博会场馆作“消防员”;四创电子的天气雷达让奥运帆船赛更安全;合肥阳光电源承建了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研制的测试系统为航天服进行“体检”;四十三所用“芯片”掌控宇航服“体温”。而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更是我国量子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成为公共安全产业领域的一道迷人风景。(汪永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