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共享,让文明春风长驻——马鞍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路径解析

访问次数: 1691                        发布时间:2012-01-03

[字体: ]

20111220,从北京传来喜讯,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马鞍山市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且排名位居全国地级市的前列。
    
岁末年尾,记者在被誉为江东明珠的马鞍山市采访,到处呈现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新风景。街头巷尾干净整洁,好人故事层出不穷,社区文化高潮迭起,文明行为蔚然成风……感受浓厚的创建热潮,细数一项项创建成果,记者分明看到,这项殊荣的蝉联,是20年春风化雨凝聚的持之以恒,是全民参与,创新提升,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结出的累累硕果,是文明让生活更幸福的真实写照!
    
精神引领,文明创建的动力源泉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改变钢城傻大黑粗的现象,马鞍山开始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谁能想到,这场当初在市民眼中洒洒水、扫扫地的卫生运动,竟由此拉开了长达20多年的文明创建大幕。随着创建的持续深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一项项闪光的荣誉纷至沓来,但马鞍山人从没放缓创建的脚步。对他们来说,文明创建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创新工程。如今,四城同创已成为马鞍山人的精神力量,行为自觉。
    
探究其源源不竭的创建动力,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文明城市,首先是人的文明。人的文明,更需要精神支撑。马鞍山在推进文明创建进程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文明观通过这些充满特色的创建载体,春风化雨般地融入每个市民的生活和言行,共建,让群众唱主角,从实践看,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
    
是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鞍山在全市开展新时期马鞍山精神以及各县区、各单位精神的征集提炼活动,着力培育全体市民广泛认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以马鞍山精神为引领、县区精神为支撑、行业和岗位精神相呼应的城市精神体系。全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使马鞍山精神征集提炼的过程成为增进市民对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过程,成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过程,成为激励市民干事创业的过程。 “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新时期马鞍山精神,已植根于每个人的心田,全市干群自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蔚然成风。
    
蝉联,是续写,更是提升。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马鞍山市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 “四城同创,全面丰收,是目前全国少数几个拥有这诸项桂冠的城市之一。并且,全市有1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近30件好人好事入选省月评十佳;并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4个、全国文明社区1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4个。
    
机制驱动,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
    “
精神文明创建要提升新标杆,确立新目标。 ”马鞍山市委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由此,在总结20多年的创建经验基础上,前年,市委适时制定了更高标准的四全文明创建新目标,即:突破难点、全面文明;群众参与、全体文明;城乡并进、全域文明;长效管理、全程文明。
    
在机制创新上,马鞍山市把创建工作纳入两个率先的目标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做到每个市领导结对共建1个至2个社区和村,每个责任单位具体负责一条路、一个点,每一个角落都有志愿者,创建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和户外广告,每天有文字、每天有声音、每天有图像。从而形成了全城创建、全民创建、全力创建的生动局面。
    
文明创建,活力在机制,重点在基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该市坚持重在建设和长效管理相结合,适时将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着力构建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提升市民素质,马鞍山建立起一整套旨在倡导社会新风尚的新机制、新载体。 开展了以做一个文明的马鞍山人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签名承诺活动,全市近4万名干部群众、20多万中小学校师生参加签名承诺;开展了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树立一批身边学习榜样;开展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等一系列书香满校园活动。
    “
书香不仅在校园。现在马鞍山村村都有黄金屋。目前,全市全部完成了472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提前一年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如今在马鞍山城乡,人们在家里或基层服务点,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看到免费数字电影、戏曲,免费电子图书,免费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就可以得到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服务。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现有县区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全域马鞍山的理念,这是该市文明创建中的最大亮点。近几年来,他们以机制驱动,加大农村道路、环卫、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注重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开展村规民约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四下乡活动,推动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这就是马鞍山市在新一轮的创建热潮中实现的城乡并进、全域文明目标的一个生动体现。
    
惠民富民,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
    “
文明创建,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 ”马鞍山市长张晓麟说,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享受创建成果。
    2009
1月,马鞍山首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站在新起点上,是保,还是惠民?马鞍山的决策者们坚定地选择了创城惠民,努力实现四全文明,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城市更美丽、百姓更幸福。
    
从难点入手,根治顽症。马鞍山梳理出了43项重难点问题,这43项重难点问题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件件关乎百姓民生。由市领导牵头43项专项整治,一个领导抓一件,限时解决一件。很快,这些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等突出问题,都得以解决。
    
自去年以来,该市已列入整治改造的居民小区累计达到42个,总投资为1.56亿元,涉及住宅楼1078栋,惠及居民3.8万户。其中,最让百姓感动的是,该市已列出任务单、排出时间表,从2011年起,分3年,对全市除近3年列入彻底改造计划的棚户区和危旧小区外的55个成片老旧小区和51个需要整治的老旧小区进行集中整治,并彻底改造环境和生活条件。
    
从解决百姓身边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马鞍山村村有清扫保洁员,村村通水泥路,村村有卫生室,村村通电视、自来水、村村有健身器材,村村网上村务,千里打工知家底。马鞍山建立了阳光村务信息管理系统,群众无论身处何地,都可随时上网查询村里事务。
    “
创城惠民,市民的诉求是第一信号。马鞍山建立了民意畅通立交桥,在更高标准上践行百姓新期待。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鞍山做出了多项全省率先:在全省率先构建政府与社会联动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医保驻院代表制度;在全省率先试点救助管理进社区”……
    
马鞍山市每年都把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2009年、2010年累计投入24亿多元实施了100项民生工程,2011年又投入17.3亿元解决45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富民优先,创建惠民,坚持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评判标准,这就是马鞍山持续不断地开展文明创建的永恒动力,更是文明创建的深远立意所在。(记者 刁广冰 宣万明)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