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皖江示范区建设情况的通报

访问次数: 1957                        发布时间:2012-01-12

[字体: ]

省发改委、省皖江办主任   沈卫国
2012111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安徽省发改委、皖江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朋友们表示欢迎和感谢!2011年过去了,这一年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效?各方面都很关注。今天,根据省政府新闻办的安排,我主要向新闻界的朋友们通报去年以来示范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并就大家关注的相关问题作个交流。
    2011
年以来,示范区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品牌推介,完善载体建设,改善支撑条件,狠抓招商引资,示范区建设继续强力推进。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强劲。20111-11月份,示范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884个,到位资金2703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省70.3%,其中来自沪苏浙项目2661个,到位资金2123.9亿元,占示范区78.5%;核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2个,投资总额41.7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24.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3.6%75.7%74.7%
    
二是产业升级态势初步显现。示范区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64%,下降至39.59%,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少2个百分点。汽车、装备、家电、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对示范区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3.4%,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明显优化。示范区汽车、装备、冶金、石化、非金属材料、家电、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投资增幅明显加快,工业重点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55%,高出2009年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重点产业蓬勃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四是示范区各市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示范区各市加快培育发展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各市主导产业大多呈现出几何级数的高速增长,首位度大大提高。合肥市电子信息、芜湖市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马鞍山市铁基材料、滁州市新能源产业增幅分别达148.5%357.0%135.6%154.4%,高出各市工业平均增幅的数倍乃至10多倍。彩虹光伏玻璃项目、一重集团高端数控机床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池州正威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示范区产业错位发展的格局逐步显现。
    
五是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1-9月份,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7.4亿元,增长14.9%,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68.9%1-11月份,示范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8.5亿元,增长21.5 %,占全省67.2%;财政收入1554.8亿元,增长32.7%,占全省64.3%;固定资产投资7774.5亿元,增长29.8%,占全省70.5%
    2011
年以来示范区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完善政策规划体系。继续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加大已出台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编制出台各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开发区、职业教育、城镇体系、人力资源、系统性融资等6个专项规划省政府已印发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文本已编制完成,近期将提交省政府审议。
    
第二,推进集中区建设。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已获批并组织实施,2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文本也已编制完成。积极研究集中区建设运作机制,初步明确集中区规划、财政、土地、环保、融资等体制问题。江北和江南集中区按照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的思路,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初步成效,签约了一批重大项目。江北集中区已签订15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达767亿元;有39户企业核准登记,注册资金12.49亿元;圣来光电首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9.6亿元。江南集中区6个产业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额557.5亿元;已有37家企业注册落户,注册资本19.09亿元;集中开工冶金导卫装备等10大项目,总投资62亿元。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扬绩高速、芜申运河以及合肥新桥机场、九华山机场、京福高铁、马鞍山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速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望东长江大桥年前正式开工,宁宣杭高速、池州大桥、芜湖二桥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和县郑蒲港、池州港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江南、江北天然气联接线工程、示范区输配电网升级计划启动实施,示范区能源保障水平将明显提高。总投资53亿元的青弋江、水阳江、滁河三条重要河道治理工程,已获国家批复并补助27.3亿元。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
    
第四,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按照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特色突出的原则,指导示范区各地修订园区发展规划,加强现有开发区管理和转型升级,促进园区规范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发展。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相对集中、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群,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提高园区的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推进园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了 “集中示范园区的选址和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以来,铜陵、滁州、池州经开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
    
第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省政府及示范区各市利用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对接、皖台经贸活动、徽商大会、银企对接会等平台以及小分队上门驻点等各种形式,持续开展广泛深入的招商推介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以联想笔记本电脑、三安光电、晶澳太阳能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LED光电照明、动漫创意、生物医药、铜基铁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高端装备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速落户示范区。
    
第六,着力提高科学承接水平。切实把好产业准入和节能环保关,严格控制单位能耗高的工业项目转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倒逼机制、问责机制,修订开发区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和工业用地亩均税收最低控制标准,完善重大项目土地点供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应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对高素质熟练劳动者的需求,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程,建立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第七,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机遇,认真落实《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长三角合作与发展机制中组建了我省牵头组织的产业转移专题组,并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探索和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滁州、宣城等市与江苏、上海、浙江等数十个合作共建园区初见成效,特别是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已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第八,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省人大出台《皖江示范区促进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示范区建设的顺利推进。2011523,省政府在滁州召开了示范区建设现场会,总结示范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强督查考核,出台《示范区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开展2010年度示范区的考核工作,完成对99个省直部门服务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考核评价。
    
总体上看,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还需付出更大努力。目前,示范区建设已到了初见成效的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省上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把示范区建设推向新高潮。2012年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按照科学发展、错位竞争的要求,培育和壮大示范区各市的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
    
二是加快承接载体建设。重点加快两个集中区、各市集中示范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四是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性。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规模、综合效益转变,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
    
五是提高科学承接水平。切实把好产业政策准入关和节能环保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六是统筹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示范区内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运、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七是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中央企业、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认真总结省内外合作共建园区的经验,研究制定合作共建园区的政策措施,重点推进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八是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适应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趋势,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程,建立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九是加强宣传推介和考核督查。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报道,进一步放大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完善《示范区考核评价办法》,突出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创新承接、结构优化的导向。
    
谢谢大家!

 

    信息来源:安徽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