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实践折射的社会管理观:办法永远在群众中

访问次数: 1356                        发布时间:2012-02-13

[字体: ]

创新不是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北京丰台实践折射的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然后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和期待、不断寻找或创造方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民情绘在图上、记在心里,更要落到实处,落实比记录更重要”;

    “干部要真正沉下去,不是形式上的人走下去,而是思想和感情真正下移到群众中”;

    “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矛盾和难题上”;

    “把群众动员起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能把身边的事情管好的”;

    ……

    聊起社会管理创新这个话题,北京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流露出质朴的感悟。

    一个社会形态混合体

    地处北京西南的丰台区,区域东西狭长,所辖面积305.87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八区中的面积大区,也是全市的人口大区。

    这里是城区,所有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一样都不少;

    这里也是农村,由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在城市管理中感受不到的压力,这里全有;

    这里更是向城市化加速过渡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商户与本地居民在这里紧密交织,211万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占比近40%

    历史的沉淀,地缘的影响,民风的迥异,令这个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居民收入水平等在首都各城区中相对落后的地方,承载了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强社会管理双重重任,繁重度、艰难度异乎寻常。

    新旧矛盾错综复杂,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乃至不同层次文明的相互对撞,各类社会管理难题交汇,在这里催生出既往经验无法应对的新课题、新挑战。

    事物总是有两面的。一旦在这样一个社会形态混合体中开辟出有效的社会管理之路,其价值就是巨大的。这可算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这里“走转改”实践中的一个猛省。

    “比比看谁对社区情况最熟悉、最上心”

    丰台的角门东里二社区,一个看上去并无惊人之处的普通社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辖区内16栋居民楼每栋都有一张特殊的民情图——

    楼里谁家是空巢老人,谁家的房子在出租,谁家跟谁家闹了小矛盾,党员和居民代表住在哪儿……

    “你看,红色的党旗代表党员,红心代表志愿者,绿色的字代表低保家庭,绿色的轮椅代表家里有残疾人……”居委会主任高淑琴指着这张布满不同色彩图标的图表告诉记者。

    她说,在这张图上,用各种符号把整栋楼居民的家庭情况都标示出来了。“工作人员可以直观清晰地查看每户居民的情况和周围居民的信息,方便工作人员熟悉居民、接近居民,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有了这张图,工作就有了针对性。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再坐等居民上门,而是主动地、直接地把服务送进居民家。

    “大姐,我给您送养老券来了。咱们楼底下有了一家可以用养老券吃早餐的店,有空儿您带大哥去尝尝!

    角门东里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闫桂珍一手拿着民情图,一手拿着养老券,挨家挨户送。闫桂珍告诉记者,有了民情图,楼里居民谁家住哪个门、家里是什么情况、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她心里一清二楚。

    居民耿大妈今年63岁,老伴和儿子都是残疾人,照顾他俩占去了耿大妈一天大半时间,真脱不开身。过去有啥事儿,耿大妈只能托邻居帮着办,可一忙、一急、一累,就会忘这忘那。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特意在民情图上做了标注,主动把服务送上门,还为耿大妈的儿子送去了残疾座椅。

    “可真省不少心了。她们平常见着面就问我们,说有什么困难就跟居委会说啊,对我们特别关心照顾,有什么好政策都想着我们。”耿大妈说话时透着满意。

    角门东里二社区是个有几十年历史的旧社区,像耿大妈这样的社区居民并非个别的。

    58号楼的回民老人蔡连荣,老伴住院后,自己也卧床不起,急需有人照料。社区居委会听说后,立即将左邻右舍的党员志愿者召集起来商议分工,排班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住着,算我们老两口有福气啊!”老人动情地说。

    “居委会绘制民情图,让人觉得心里挺热乎的,因为觉得时时刻刻都有人想着咱、惦记着咱。”居民刘凤芝的话,一下点明了民情图外形背后的内涵。

    李超钢告诉记者,他之所以特别看中这张民情图,还不在于这种外在形式,而在于角门东里二社区居委会那颗真心实意、想方设法为居民服务的心。

    他说,近年来丰台区不断加大了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了社区办公标准化和信息化,还招聘了许多大学生从事社区工作,这使社区工作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可是,“社区干部机关化”也显出了苗头。“部分社区干部整天就坐在办公室里,社区百姓见不着面”。

    “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党和政府执政在基层的存在问题,让社区百姓在社区就能够看得着、找得到我们政府的办事人员。”李超钢说,区委、区政府有针对性地倡导“四化入户”社区工作制度化,即“入户工作制度化、指标化、长效化、人性化”。

    “我们从在办公室坐等居民上门,到走入居民家中送服务。”高淑琴介绍说,去年,角门东里二社区居委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入户调查工作,把每家每户的情况收集上来,绘制出民情图,居委会“按图索骥”提供服务。对空巢老人,不定期上门走访,解决他们的困难;对于低保户,想方设法帮他们找就业信息;对于残疾人,帮助他们进行康复锻炼;谁家生孩子了,送去育儿光盘……事事有记录、有反馈、有解决。

    在丰台,让民情图“入账”“入心”已成为各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李超钢说,“下一步要举行全区的社区干部比赛,比比看谁对社区的情况最熟悉、最上心。”

    “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然后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和期待、不断寻找或创造方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记录民情当然重要,但只是第一步,如果不落实,百姓提出的困难没有回音,最后这个制度肯定就不行了。”李超钢说:“落实比记录更重要”。

“市民劝导比城管执法更见效”

    走进丰台区永善社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却干净整洁。

    4年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永善社区居民高永红告诉记者,那时候违章停车、游商摊贩、露天烧烤、店外经营一大堆问题,楼下烧烤都得到后半夜,烟一直往屋里呛,睡觉都没办法!“城管一来,小贩们又一股脑往社区里奔呐,老人孩子都躲闪不及。”

    社区做了很多工作,可也是治理一阵好一点。“城管来了就好了,过一阵子就又回去了,然后再治理,再反弹,始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永善社区党委书记赵淑伶说,“居民也有看不过去的,自己出去说,结果经常和小贩吵起来。”

    20077月以后,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出现在这个社区。每天上午7点一直到晚上8点,就能见到一些戴有红袖标的志愿者在社区巡逻。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们,看到游商乱摆摊他们会上前劝说。制止车辆违停、乱贴小广告、楼道脏乱、垃圾不分类等不文明行为,也是这些志愿者想要攻克的难题。

    这就是永善社区的“社区环境秩序劝导队”。劝导队员以党员志愿者为主,由楼门长、居民代表、流动人口及辖区单位等共81人组成。他们“利用居民人熟、地熟优势,共同治理周边环境,以柔克刚化解矛盾纠纷。”

    社区的文体路上有家小饭店,主人窦庆宝早上总把摊儿摆在街面上,影响交通,劝导队员劝他把摊儿搬回店内。刚开始,窦庆宝看到戴着红臂章的大爷大妈们,根本不当一回事。“我照章纳税,又没犯法,大家都把摊儿摆外面,凭什么我就得搬进去?”

    劝导队员们也不着急,劝一次不行,就一拨接一拨地去劝。“大爷大妈岁数都挺大,有的都够做我父母的了,每天来挺不容易。把摊儿摆进去虽然会影响生意,我不情愿,可他们天天上门来跟我聊天、拉家常,都成熟人啦,我这面子也拉不下来呀。”

    窦庆宝心甘情愿地把摊儿搬回了店内。意想不到的是,事后他找到赵淑伶,主动要求参加劝导队,劝说其他商户、小贩守规,成了劝导队的一名骨干。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条路终于从脏乱无序变成了整洁畅通。如今,永善社区的劝导队员已从最初的80多名发展到240多名,职能也从志愿服务发展为维护和谐稳定。

    几年坚持下来,劝导队以善意的提醒、亲切的劝导、真诚的沟通,为社区文明做出了贡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良好口碑。

    去年10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首都综合办、首都文明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志愿者联合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宣传推广丰台区“市民劝导队”经验的通知》,提出在全市学习推广丰台区“市民劝导队”的城市管理经验,全市将整合66.5万名首都治安志愿者和50余万名社区志愿者,组成“市民劝导队”,开展市民劝导工作,形成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市民劝导队为交通、城管等部门城市管理的刚性执法方式出现的漏洞和不足,提供了有益补充。”李超钢说,“实践证明,把群众动员起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能把身边的事情管好的,市民劝导有时比城管执法更见效。”

“社会管理最伟大的创造者”

    “不准在窗外悬挂各种影响观瞻及危险物品”。

    “不准在楼道内堆物堆料,侵占公共走道、停车场等其他公共用地”。

    “不准在小区公共用地及绿地晾晒衣物、堆物堆料、停放车辆、摆摊设点、违法建设”。

    “不准未执行《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和物业公司关于饲养宠物的规定”。

    ……

    这些措辞未尽准确规范的条款,醒目地张贴在丰台卢沟桥乡张仪村村委会的墙上。过去似乎只用来约束“城里人”的这些规定,如今成为村民们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11不准”。村委会主任阎德义告诉记者,村民一旦违反规定,年终将被扣发生活补贴、取暖补贴等。

    这种对拆迁“上楼”农民和其出租房屋的社区化“物业式管理”,因收获明显成效,正在丰台全区推广。

    记者注意到,在张仪村,与村委会同在一幢楼里办公的,还有物业管理、出租房屋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机构,群众办理手续在此实现了“一站化”。

    张仪村探索的背后,是丰台利用“村规民约”实现了出租房屋社区化管理,清退“鼠族”实现了集体物业地下空间公益化,建立“小区事务协调管理会”推进社区事务民主化等的一系列努力。

    首都城乡接合部整治,丰台是重点,而张仪村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当时,这个村共有1125户、2550人,居住在这里的流动人口达3334人,是典型的“人口倒挂村”。从2005年至今,村里1088户已经陆续搬迁上楼,入住丰仪家园小区。在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的情况下,一些村民对家里的富余房子有了出租需求。

    为避免其他地方出现的无序出租房屋和服务管理不善,张仪村决定实行统筹式管理。在做通有出租房屋意向村民的思想工作后,他们将245套房屋统一收储,由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办公室和小区物业共同负责。这样,既确保了出租房屋村民的个体利益和收入,也使出租房屋的服务和管理更加规范化。

    村民李秀荣说,按章程要求,每个村民在出租房屋时,必须带着承租户到服务站填写详细信息表格,登记后,租户孩子防疫、上学等,村委会都会给予照顾,并且和村民一样享受免费停车、物业维修等服务。“现在我家的房子就租给了一个四川人。村委会核实有正经工作才能租,这也保障了我们能按时收租,不像以前在城中村,有时候租客跑了,房租都要不回来”。

    在丰仪家园小区的地下室,记者看到除了用于居民存放自行车外,多余的空间被改造成为棋牌室、乒乓球室和图书室,每天都有社区居民来这里参加文体活动。

    “以前这里出租了,最多时住了300多人,脏乱差不说,还形成了火灾和安全隐患,”家住4号楼的王奶奶笑着说:“现在租期到期全部收回,改成活动室,我每天下楼就来看书打麻将,真方便。”

    “表面上我们每年损失了20~30万元的租金,但老百姓的心是用钱买不回来的。”阎德义说,“通过对出租房屋的社区化管理和地下空间的整理,去年以来这个社区实现了零发案,老百姓的幸福感大大提高了。”

    据介绍,丰台区整治地下空间的经验,有望在北京市全面推行。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主动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已经是丰台自觉的选择。先后建立的“四化入户”“民情图”“市民劝导队”等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努力创新方式和手段,为解决大城市城乡接合部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办法总比问题多,办法永远在群众中。李超钢认为,这些在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鲜活经验,其实就是社会管理创新。他说:“我们的党委政府,千万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去苦思冥想‘创新’,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创造者。”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叶俊东 李舒 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