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传承雷锋精神 共筑核心价值

访问次数: 1387                        发布时间:2012-03-05

[字体: ]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他似乎又从未走远,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典型人物,从不同角度继承、创新、弘扬着雷锋精神,其人其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让我们的情怀变得温暖,也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明确而丰满。

    在郭明义一次次献出热血后幸福满足的笑容里,在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般倔强地种下的满山青林里,在“最美妈妈”吴菊萍坚毅伸出的温暖双臂里,在带着偏瘫丈夫援疆的妇产科医生余文丽温柔淡定的眼神里,我们分明看到了雷锋精神的闪光,那不就是无私奉献吗?那不就是坚守信念吗?那不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吗?

    河北农大的一群毕业生,十几年如一日资助、照顾病逝同学的父母,“只为了一个永远的约定”;而作为同学父亲的李维贺老人,也常年打工,努力偿还儿子病逝留下的债务,尽管许多“债主”已申明“不要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决不放弃。坚持、真情、信义,这动人的故事中,蕴藏的种种美好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吗?

    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理想高远、信念坚定。他对人民感情深厚,无论干什么工作,总是把火一样的激情倾注其中,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将春天般的温暖带向哪里。他有着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有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有着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有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需要进一步高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主人翁态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

    而当代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涵的无数人,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赋予了“雷锋”,使雷锋精神更加鲜活、丰富、完善、发扬光大,真正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他们,就是我们当代的典型人物、模范人物,伟大的精神通过他们得以集中体现。

    他们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公交“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工人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精神”名扬四海。邮递员王顺友,20多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用血肉之躯搭起邮政的“绿色桥梁”。他们捍卫理想、勤俭奋斗,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也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在深圳义工丛飞坚守的让贫困孩子得到教育的“爱心之路”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传承者、行动者,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孔繁森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两次进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奋斗10个春秋。共产党员、湖南省宜章县长策乡武装部长刘真茂,义务在狮子口大山冒死护林,卸职、退休后仍不停歇,巡山30年。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脊梁;他们,是雷锋精神的薪火相传者;他们,不断丰富着我们时代的精神画卷;他们,共同铸造着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他们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退避三舍;他们把奉献变成一种思维习惯、生活习惯,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热情,绝不是见利忘义。他们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他们和雷锋一样,对信念无比坚定,对生活无限热情,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和雷锋一样,回答了“怎样做人,怎样活着”的问题,“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才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他们用或平凡持久或临危突现的义举,找到了做人的答案,找到了核心价值和心灵支撑。

    随着时空流转而不断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只要我们把道德信念的坚守与人生的充实、快乐、幸福统一起来,把助人为乐变为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雷锋精神就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滑)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