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不但善于运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而且善于运用典型的人物号召人民一步步向着美好的理想迈进。毛泽东一生为不少的先进人物题过词,但是专门号召人们学习,并对中国产生长久影响的主要有白求恩、张思德、雷锋三人,这三个人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道德的典型代表。
雷锋身上具有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心,也具有张思德完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把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雷锋精神。毛泽东主席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典型的。那么雷锋这一典型又是怎样被毛泽东看重并推向全社会呢?
雷锋为什么能引起毛泽东注意,并被毛主席视为一个时代典型,号召全国人民向其学习呢?
雷锋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者的高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判断一种精神是不是共产主义精神,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体现出了鲜明、坚定的阶级立场;是否体现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否存有一股子敢为国家、集体、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在这些方面雷锋都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突出。雷锋精神归根结底是在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在全国解放前,共产主义道德不可能成为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精神,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们要以新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国家和集体;人民内部关系是平等的,在共同理想指导下的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新型的同志关系,相互帮助、关心……雷锋这个典型的产生,标志着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道德逐步趋于完善,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格化。正如邓小平在给雷锋的题词中指出的那样:“谁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必须向雷锋学习!”
雷锋能被毛泽东选择,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还在于他的伟大恰恰寓于平凡之中。雷锋的一生是很平凡的,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一兵,终其一生没有什么不平凡的经历和惊人的业绩,甚至他的死也是很平凡的。然而,雷锋的事例告诉我们,伟大和平凡是辩证的统一,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包含着平凡。没有水滴,就没有大海;没有沙石,就没有高山;没有无数日常的、具体的、细小的工作,就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正因为雷锋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也就说明别人也能做到,雷锋的示范作用是带有普遍性的。雷锋给于别人的感动不是那么高远不可攀,这个可爱的、带着儿童般年轻的面颜和乐观纯真笑容的青年,好像就忙碌于人们中间,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
其实,在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学习的伟大号召之前,国内的一些地区,群众的学雷锋活动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雷锋短暂的人生历程,出生在农村,从事过农业,做过国家公务员,干过钢铁工人,还当过人民解放军,很关键的是,雷锋走到哪里都能学到那个职业最先进的内容,雷锋干什么工作都是先进。应该说雷锋的职业角色,使得雷锋本人比一般的农民、工人、军人更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雷锋精神的确感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真心接受了雷锋,并自觉地把学雷锋活动形成自我教育的实现方式。毛泽东是一个对群众运动有着深刻敏锐感的领导人,对于群众的呼声、群众的需要他看到了,也了解到了,也肯定和分析出了雷锋这个模范典型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我们认为,这也应该是毛泽东选择雷锋并号召群众学习雷锋的原因之一吧。“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意识到:雷锋,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人民中如此响亮。既然人民认可,那他就一定会有益于这个时代。”
(节选自《雷锋精神与中国》,刘孜勤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