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共存,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期望不断加大……
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要在联系群众上动真情,在深入基层上见行动,在为民谋利上出实招!
去年9月,省委在全省集中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以来,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干部,怀着赤子之心,带着一腔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访民情,虚心汇民智,耐心释民惑,热心解民忧,尽心惠民生,实现了“群众工作上水平、解决问题见行动、转变作风有成效、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关键看我们心里是否装着群众,是不是对群众有真感情! ”大走访的成功实践证明: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做到思想上相信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党和政府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思,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走”出奋发有为的好状态,“访”出团结和谐的好氛围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没想到,省委书记来我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时隔半年,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岭村村民汪光胜回忆起省委书记张宝顺到他家走访的情形,仍然倍感温暖。去年10月8日,“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刚启动,张宝顺轻车简从,来到群山环抱的大岭村和大干涧村,与山区百姓谈家常,和基层群众话生计。
“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咱们一家人,不能当‘外客’! ”到汪光胜家走访时已近正午,主人热情地准备下厨张罗,张宝顺赶紧制止。 “张书记是我见过最大的官,这么平易近人,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党的干部与老百姓就是一家人! ”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基层群众与省委书记的鱼水深情。
走在大岭村的田间地头,张宝顺看到有村民在山上砍毛竹,就攀着山路走上去,和村民们一边砍竹子,一边谈心。“书记干活是个好把式!”村民张士祥不禁夸赞。
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就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思,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分子,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
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看似平淡,却常常使人如沐春风;几番家长里短的关切,尽管琐碎,却体现出不辞细微察民情的真情。寒冬时节,省长李斌甫至安徽履新,即马不停蹄地赶赴革命老区金寨县,走访慰问老红军和困难群众。在年逾九旬的红军失散人员池家春、革命军人张福巨家中,李斌仔细查看生活设施,耐心询问老人饮食起居。在梅山镇新河村柳树组,李斌先后来到贫困户曹昌如、潘孝兰家,详细了解生产生活、社会保障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殷殷之情,感人肺腑。
“到你们这里来,就是想看看乡亲们,听大家说说心里话。 ”在长丰县杜集乡东黄村,省委副书记孙金龙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叙农家情,干农家活,与群众一起话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感情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凝聚力量的“磁场”。
大走访期间,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走访了16个市62个县(市、区)482家农户及2个基层连队。
各市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示范,市、县、乡、村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穿街过巷,体察百姓冷暖,关心百姓疾苦,足迹遍布全省1254个乡镇、15551个行政村。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偏远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就一定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员干部只有在基层,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尤其要深入到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群众不富裕、工作难开展的地方,深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
大走访中,黄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特地选择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山区新明乡,到最困难的村民家中看望。 “党和政府对我们全家非常照顾,你们还常常来看望我,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 ”面对组工干部上门送来慰问金,新明乡葛湖村残疾人姚尚福情动于衷。上门走访的干部又为他的话语所感动,“群众有着这样那样的难处,却不愿提要求,我们应该更主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
“科技发达了,同群众的沟通反而困难了;交通便捷了,与群众的距离反而远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反而低了。 ”当下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反常现象发人深思。干部与群众心理距离的远近,在于干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多少。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要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一定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合肥市瑶海区是老工业区,困难人群较多。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该区1000余名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到困难户中访民情、解民愁。大窑湾社区居民彭家芝身患疾病,夫妻俩仅靠丈夫蹬三轮车维持生计,女儿去年考上大学,不菲的学费让这个家庭背上沉重负担。街道负责人走访得知后,筹到数千元捐助金送到彭家芝手上,解了一家人燃眉之急。 “从前我对有些干部有看法,经过这件事,我觉得他们确实心里是想着老百姓的。 ”彭家芝快人快语。
大走访以来,从皖西革命老区到皖东纵横阡陌,从皖北广袤平原到皖南大山深处,江淮大地,城乡处处,哪里最偏远,哪里就会出现党员干部的忙碌身影;哪里最困难,哪里就会有党和政府的温暖。
据统计,大走访期间,省、市、县、乡党政及部门领导5.7万人,村(社区)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2.9万人,共走访271万农户,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6%,社会和谐度明显提升。
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智慧
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群众的创造实践中,增长智慧,增强本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公企业迅猛发展,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支部活动软硬件建设及地方与企业共建等问题,亟需摸索前行。淮北市烈山区委负责人马建国连续三天挨个走访当地较大民营企业,针对流动党员、“隐形”党员、“口袋”党员等问题征求意见和对策。真诚的姿态赢得企业干部职工的信任,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群众对存在的问题最清楚,对解决问题最有办法。到群众中去汇集民智,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马建国在日记中写道。
广开言路、广纳民意,领导干部才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增强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征集各类建议20多万条,被研究采纳10多万条,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337项。”滁州市在大走访中通过实地征询、设立意见征集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对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基层党建、社会管理等方面看法,收到明显成效。
“发放干群联系卡、设立24小时便民热线、开通领导干部电子信箱、建立市民心声网站平台。”淮南市通过“一卡一线一箱一网”,广泛收集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建议,建立起长效沟通机制。
三榜公示、两级审核,有情操作、阳光拆迁,有力保障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重大信访事项会商协调直接到街道、社区,当场解决问题,增强了信访工作实效……
大走访中,各地从群众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推行到实际工作中去,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