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文化民生建设加速 未来有望24小时自助借书

访问次数: 1032                        发布时间:2012-06-13

[字体: ]

合肥,居皖之中,包容江淮,承接南北,越来越显露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如果说,高楼林立、道路通畅是一个城市的“骨架”,那么特有的文化气质就是一个城市的“血肉”。

    包公、李鸿章、刘铭传、逍遥津、大蜀山、三河古镇……这些,都是合肥独有的文化符号,这些代表着合肥,也让如今的合肥更加生动。因地制宜、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精髓与科教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合肥一直坚持的文化强市战略的核心思想之一。“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在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面建设独具文化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速30%以上,渡江战役纪念馆、省博新馆等历史文化场馆的相继开放,更加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未来合肥市民还将享受到图书馆24小时自助借阅等服务。此外,合肥也正着手打造自己的微电影产业,设立微电影原创中心。     

    具有本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巨大投入和建设,给合肥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声誉和文化经济。《黑脸大包公》是合肥市原创的精品动漫作品之一,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更说明了合肥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的超强竞争力。今年531日,合肥还入选了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累计投入438.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62倍。在市民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上花大力气投入建设,新建在建文化体育设施942个,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新中心;左岸、万达、MBOX等一批高端文化载体成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聚点”。在文化经济方面,合肥市建设了省级以上文化(动漫)产业园区6个,文化招商引资超过120亿元。 2011年,仅原创动漫作品产值就超过11亿元。合肥市大力推动的文化“走出去”也收到了实效。在日本、丹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友城举办的合肥文化周活动,每到一处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迅速提升了合肥的影响力。

    在合肥市新的“文化强市”规划中,将未来5年确定为新一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机遇期,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城市文化的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0~600亿元,占全市GDP8%~10%。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服务点,打造“一刻钟文化圈”,构建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郜征)

 

    信息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