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芜马组群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与合肥都市圈共同构成省域城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型城镇化迈入“双核时代”
正在修订中的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将我省的城镇空间结构,由“一圈一带一群”发展转变为“两圈两带一群”,芜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共同构成省域城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核心”。
省域城镇空间调整凸显“双核”结构
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将我省的城镇空间结构,由“一圈一带一群”发展转变为“两圈两带一群”,即由合肥都市圈发展为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带动省域城镇空间格局全面发展;由沿江(皖江)城市带发展为沿江(皖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为主,成为全省城镇化拓展的重要空间;“一群”为皖北城市群,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带动皖北崛起。
“此次调整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强调‘双核’结构,实现合肥、芜湖两个城市中心城市率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参与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复友说,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省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布局着眼满足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共同发展。 “突出合肥和芜湖双核带动,着力对接区域打造皖江城市带是新一轮省域空间组织的关键。 ”
“双核”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共同特征。 “如广东省的广州与深圳、江苏省的南京与苏州、浙江省的杭州与宁波、山东省的济南与青岛等,两个主要中心城市及其与周边城市的组群发展的经验,也给了我们有益借鉴和启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处长刘少为表示,“十一五”以来,我省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但城镇化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包括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群内部的协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单核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我省在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需要突出双核发展战略”。
芜马组群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芜马城市组群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以及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区域内资源丰富,科教基础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承载力较高,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综合交通网络,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次,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芜湖、马鞍山市政府及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共同签署的协议书,就芜马城市组群区域目标定位、空间统筹协调、城乡规划调控、城市有序发展等方面事宜达成共识,主要包括共建省域核心发展地区、共同遵守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协调相邻地区规划与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立规划会商峰会制度等方面内容。
“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
合芜宁“成长三角”格局初现
“芜马城市组群将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建设成为我省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南京—武汉城镇发展轴上的第三极。作为‘双核心’之一来打造,芜马城市组群将加速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刘少为认为,“双核”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加快融入长三角分工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的承接能力乃至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程度、人员流动密集度不断强化,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组织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据介绍,尤其在江苏省重点提出沿江城市带的发展思路和浙江省重点提出环杭州湾城市群之后,整个长三角地区开始日渐清晰地表现出若干成长三角的空间格局。除环杭州湾、沪苏锡常大都市连绵区以外,合芜宁成长三角连绵发展格局逐步体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南京都市圈、芜湖以及马鞍山的发展腹地迅速扩大,宁芜轴线连绵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显著。同时,合肥近年来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努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同时加快推进合淮、合六同城化,区域整体发展优势不断显现。 ”刘复友认为,我省新一轮城镇空间格局主动对接东部长三角城市,尤其关注与南京的对接,充分利用合肥、南京、芜湖在科研院校和技术自主创新中的雄厚基础,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合芜宁地区将是长三角城镇群重点推进区北翼重要的国际功能承载区域,是先进制造业以及技术自主创新的主要地区,将充分发挥合肥、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及芜湖作为传统的商贸城市和新兴的制造业基地的作用,这一地区在近中期将成为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近日发布的《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崛起一批跻身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市,合肥市经济总量进入省会城市十强,芜湖成长为长江沿岸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城镇化推进相配套,纲要专门提出“城市经济壮大工程”,加速发展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有序推进开发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也绘就了“两核”经济发展前景:到2016年,合肥市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芜马组团突破5000亿元;到2020年前后,合肥市和芜马组团经济总量双双突破万亿元。(吴量亮、曹筱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