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使其尽快融入和顺利回归社会,这就是“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
2007年9月,安徽省宁国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由于此项工作情况复杂,且多种多样,而且需要细心,一直以来无专门机构承担此项工作任务。为此宁国市编委于今年初在市司法局设立了社区矫正科,为司法局内设股级机构,并内部调剂相应的编制和工作人员,使社区矫正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全市累计接收矫正对象534名,期满解除矫正321人;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213人,社区矫正对象无脱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宣传
社区矫正贴心温情的心理疏导
远程帮教探视,是司法行政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服刑人员帮教工作、提供便民惠民服务的一项新举措,宁国市在今年6月初步建成了远程帮教探视室,并已开始接受预约申请。“远程探视减少了实地探视的费用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两地交流思想及情感的机会,可以提高亲情帮教,积极疏导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不良心理。”
远程帮教探视是宁国市社区矫正工作“尊重矫正对象、注重心理疏导”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宁国市社区矫正工作者努力做到尊重矫正对象,从人格上平等地对待矫正对象、从心底里关怀矫正对象、从生活上关心矫正对象。不仅在制定具体矫正方案时,做到因人而宜,“一人一案”,找准矫正对象的心理症结、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而且在心理疏导时,将法律疏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通过心理咨询知识讲座、个别谈话、互动游戏等形式,与矫正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能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尽快重拾生活勇气,融入社会。
集中入矫宣告
社区矫正暖意融融的帮扶举措
“力求矫正实效,解决实际困难”,围绕这一目标,宁国市在矫正工作中着力抓好思想教育和帮扶。工作中,矫正工作人员主动贴近矫正对象,关心其工作和生活,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及社会的温暖。
“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社区矫正对象是因为没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才误入歧途,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充分利用创业培训活动契机,鼓励矫正对象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积极为他们创造找工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就业、创业。”矫正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每年正月初宁国市都会在市政府广场举行大型招聘会,而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都会通过走访、电话等多种渠道把招聘会信息及时通知给社区矫正对象,组织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统一前往,集体参加招聘会。
除了就业帮扶,宁国市还认真抓好帮困扶助,妥善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对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生活困难或者身体有残疾、疾病等情况的社区服刑人员,相关部门都会竭尽所能帮助其落实低保、申请廉租房及给予临时性救济等。
暖意融融的关心与帮扶举措,不仅让不少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更收获了一颗感恩和友爱的心,以真诚的心态回报社会。肖某在2010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期三年,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在工作人员的教育感化和帮助下,肖某真诚悔过,不仅积极参加集中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还热心公益事业。2011年初,肖某得知竹峰学校一名学生求学困难后,主动要求资助该生,经司法部门与学校联系,肖某一次性捐助该生800元生活费,并至今一直关注该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这一善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许。
公益劳作
社区矫正规范有力的规章制度
“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强制特征,因此,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增强矫正质量大有裨益。”对于社区矫正充满刚性的一面,矫正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五年来,宁国市始终强化“社区矫正”的常态化管理,确保工作规范、有效。完善了档案台账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台账整洁、规范、资料齐全;强化司法所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做好基础数据核实录入工作;严格落实走访制度,重点强化特殊时期矫正对象的监管工作;严格执行请销假审批规定。此外,宁国市司法局积极落实联席会制度,强化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了司法与公安、法院、检察院以及社区(村委会)的联系和协作。
“除了严格执行符合程序的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鼓励大家及时调整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根据不同的矫正对象实行多元管理形式,每月书面思想汇报、集中学习、计分考评奖惩、集体从事公益劳动等等。”矫正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为杜绝矫正对象手机停机等现象发生,宁国市司法局还免费为57名矫正对象发放了定位手机,确保了监管与讯息畅通。
技能培训基地
(宁国市编办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