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访问次数: 1529                        发布时间:2012-09-05

[字体: ]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包容精神的由衷赞美,可谓至理名言。但它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展示这样的现实:胸怀包容并非易事,因为难能所以可贵。个人如此,城市何尝不是如此?最近的两则新闻,高架桥下浇筑水泥锥阻碍流浪人员留宿、禁止乞讨者在公共场所出没,以及前段时间深圳市罗湖区将“零乞讨”与城管工作考核挂钩,就是例子。

  客观地说,流浪、乞讨确实影响了城市的“面子”,给市民带来一些不快,给管理者带来难题。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看似简单实用,实则挤压流浪人员的生存空间,损害他们的正当权益,势必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不仅如此,一些城市管理者一想到“文明创建”,就是街边小店关张、流动小贩消失、农民工被驱逐,同样应该引起反思。 “一禁了之”固然源自一些管理者的简单化思维,其背后则是管理理念的偏差。解决管理方式的问题,通过积累管理经验、学习科学手段、运用先进技术,就可以解决;只要有意愿、下决心、动真格,就不是难事。而纠正管理理念偏差,既需要城市管理者正视诸如乞讨之类的现象暂时不可能完全禁绝的客观现实,更需要不断培育和涵养包容精神。

  涵养包容精神,城市管理者首当其冲。城市管理者的决策,不仅应是“大多数”权利的表达与反映,还要体现出对“少数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彰显政策善意、人文情怀、人性温情。事实上,多大程度上理解与接受后者的生活方式与境遇,决定了一座城市包容的最短板。比如,在对待流浪、乞讨问题上,不但不能设法阻拦、横加干涉,还应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救济,让他们不至于挨饿受冻。反之,为了所谓的“面子”,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或有意无意地忽视“少数人”的权利,制定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或者不择手段挤压其生存空间,让其境遇雪上加霜,起码的关怀都谈不上,如何奢谈包容?管理者是否包容,还表现在对于一些问题是从管理上找原因还是归咎迁怒于他人,如市容搞不好、形象上不去,委过于流浪人员并一驱了之,这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与包容精神格格不入。

  同样需要涵养包容精神,岂止城市管理者?无论是浇筑水泥锥阻碍流浪者留宿,还是禁止乞讨者在公共场所出没,都是公共决策而非个人行为,是集体态度而非个人意见。可见,这类带有明显歧视的决策之所以出台,其背后往往有着“民意”的默许,即“少数人”的权利是可以忽视甚至牺牲的。确实,诸如流浪、乞讨可能给市民带来一些不快,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受到歧视,他们的权利就可以被漠视、被损害甚至被剥夺。实际上,所谓的“大多数”也可能成为“少数人”,如果任其蔓延,歧视和伤害,终有一日可能落在自己身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精神。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其正当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论其身份如何、人数众寡,这是衡量一个公民、一座城市乃至一个社会是否包容、文明的一把尺子。(张永生)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