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已有50多年历史的南陵县黄梅戏剧团顺利完成了“事改企”,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转变为民营企业,这场意味着彻底丢掉“铁饭碗”和事业编制的巨大变革在剧团内部却平静而顺利。全团演职员工并不因为身份变了而有任何心理波动,反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改比不改好”。“以前吃财政饭,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有主动地开拓市场和创作作品的动力;但现在不同了,我们必须要开动脑筋,积极地创作更多更好的剧目,去努力开拓更多的市场,使每一个演职员工都有事干,提高收入。”改制后的南陵县新黄梅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杰说。
破釜沉舟 转企改制
南陵县黄梅戏剧团成立于60年代初,是芜湖市唯一一家县级文艺表演类的事业单位。70年代初,演职员工一度达60余人,曾拥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演员,是一支阵容年轻、行当齐全、唱得响、亮得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劲旅,在戏剧艺术大道上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光辉的历程。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戏剧艺术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剧团渐渐陷入低潮。九十年代末,老艺人先后退休,演职人员青黄不接,剧团近乎瘫痪壮态,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已无法完成大型和正常演出,不少演职人员成了无事可做的“闲人”。
为激发剧团自身的发展活力,2010年3月,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事、编制、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成功实行转企改制。首先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1名同志办理了退休手续,再对在职的15名演职人员进行了身份置换,解除与县黄梅戏剧团的劳动关系,享受身份置换金。原剧团15名员工都用身份置换金入股并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了“南陵县新黄梅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性质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员工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执行企业用人制度。改制后的剧团真正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让一个沉寂了近十年的老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
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现在不同了,剧团改制后,员工多劳多得,平均工资都在二千多元以上,在外演出还有补助,我们挺满足的。”新黄梅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主演蒋红如是说。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新黄梅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演职人员成为新企业的股东、是企业的主人;同时,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利益导向机制,出台了考勤、财务、演出、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演职人员收入主要由基础工资、考勤奖和演出补贴三部分组成,演员演技愈好、出场频率愈多、工资就越高。为广揽人才,公司先后从安庆艺术学校招聘10名毕业生,还从江苏、合肥等地聘用具有一定表演技能的13名专业艺术人才,与剧团骨干演员融为一体,组成一支能演出、能吃苦、能上山下乡的精湛队伍。为抢占市场先机,公司以恢复优秀剧目和新剧创作为突破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成功恢复和创作了《阴阳案》、《天仙配》《女驸马》《江南女巡按》、《双女闹花堂》、《包公误》、《玉姑峰》、《贤王访子》、《狸猫换太子》、《王莽篡位》等大型古装戏15本,传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剧团传承节目《阴阳案》曾荣获省市文化部门颁发的剧目创作、舞美、表演、作曲等多项奖项;原创节目《江南女巡按》在2010年10月参加全省首届民营文艺团体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主演蒋红获省“十佳”演员荣誉称号;2010年11月,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百佳剧团”称号。同时,在该县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建立了固定的演出场地,配备了流动舞台演出车,添置了电脑灯光、曲线阵列音响、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等。公司的影剧院,每逢双休日,都会准时向广大观众奉献精彩的黄梅戏节目。日渐常态化的演出,极大的丰富了南陵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改制后新公司的发展聚集了人气,培育了市场。
2010年3月以来,南陵新黄梅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走遍大江南北,已成功实现演出150余场次,直接观众超20万人,经营收入达百万元以上。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让老剧团再次焕发了青春,新黄梅香飘四方!(南陵县编办王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