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在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科研院所成为自主创新的“智囊”。科研人员直接领军着行业发展方向,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合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成为推动合芜蚌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
科研成果“走出深闺”回报社会
十月的合肥科学岛,波光粼粼、湖光山色,在这里,拥有着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高科技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造小太阳”。椭圆的身材,不锈钢材质,“小太阳”的形状像一个放倒的轮胎。由于等离子体中每个粒子都是显电性的,这种环形磁场又叫磁笼,带电粒子会沿封闭的磁力线做螺旋式运动,几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就这样被约束在这种环形的磁场中。
中科院等离子研究所副所长吴新潮解释说,其实这还只是一个实验装置,不能提供巨大的能量,真正的“人造太阳”是以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堆为基础的聚变能电站,其利用核聚变能产生几千万摄氏度甚至几亿摄氏度高温,其间还要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我们做了35年规划,计划35年后,未来地球上所有的路灯都是核聚变产生的光能。”
“95%的技术都是自主创新,300多人的专供团队也都是所里的科研人员,可以骄傲地说人造小太阳完全是自主创新的产品”,吴新潮自豪地说。
前移式蓄电池系列叉车、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系统、多维力传感器研究与应用……在美丽静谧的合肥科学岛,一个又一个凝结科技创新元素的创新产品,骄傲地站在世界的前沿。
近年来,合肥研究院将战略定位瞄准为服务合安徽省,特别是合芜蚌区域的重大产业需求与关键技术突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组织协调全院科技力量,为合芜蚌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做好服务。2009—2011年,中科院在合芜蚌区域合作项目为地方创造销售收入79.2亿元,实现利税12.9亿元。
化肥控失剂产业化促进安徽红四方、安徽六国化工等全国35家大型化肥企业形成了1000万吨/年控失肥的生产能力。“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和“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两项成果在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年销售收入约2.5亿元……科技产品走出实验室,促进地市企业产品升级,中科院合肥无知研究院加强与安徽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动重大成果转化,先后成立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安徽丰源集团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0多家科研成果转化机构。
2012年6月,备受瞩目的神州九号顺利升空并完成对接任务,深处淮河之畔城市蚌埠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所全体科研人员放心地笑了。四十一所自主研发设计的微波毫米波频谱分析仪和大带宽测试接收机为神州九号的顺利完成任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来,中电集团四十一所承担了大量的军、民两用产品研制开发任务。迄今为止,共完成科研成果640多项,创造了四十多项“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有力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禁运和市场垄断。
科研瞄准市场发力
1999年,国内水泥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然而生产中,设备出现故障,国外公司因为路途遥远,一些水泥厂找到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寻找技术支持。由此,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找出一条“商机”,从“钢丝胶带”入手,开始技术突破研究,经过两年多研究完善,直到2001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由于该产品质量好、价位低,很快取代国外公司占领国内市场。
“我们大量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现场,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萌生新思路”,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马克介绍说,因为身处一线,研发课题大都来自行业中亟待解决的事迹问题,成果本身具有市场价值,不需要孵化,很快就能形成产业化。
据了解,2011年,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销售收入41亿元,其中科技技术产品收入占有29亿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养殖业的发展,高科技养殖的需求也变得尤为迫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所将战略眼光投向这一空白领域,成功研制并投入生产“依爱”牌孵化设备。
“标准鸡舍外面有一个大的料场,可以存放10吨左右饲料,饲料通过料塔输送到鸡舍再输送到料盘,一个人可以操作两台设备,还可以自动供水,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媲美,还可以自动实现通风、换气、温度调节等。可以远程操控,在外地可以实时监控饲养情况”,安徽依爱电子总经理丁峰站在位于蚌埠市高新区内的产业园内,充满自豪地介绍。
正是看中了高科技养殖的市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所抢食了养殖设备的“大蛋糕”。据了解,“依爱”牌孵化设备,上市7年多,成功占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与肯德基、麦当劳,及国内很多大型养殖企业建立合作。
因为烟嘴上的金属环,影响烟支的水分密度的仪器的正常测试,云南最大的卷烟厂红塔卷烟厂主动找到烟草电子行业中的“翘楚”中电集团41所,寻求技术突破。目前,经过科研人员的紧张研发,为该厂“量身定做”出烟支水分密度分布测试仪,采用微波技术,可以对烟支任意一段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还可以消除烟嘴上的金属环或金属字对烟支水分密度测量的影响。目前,蚌埠卷烟厂也与该所开展了合作计划。
政府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搭台唱戏
数据显示,近年来,从国家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再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合肥已初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今年上半年,合肥重点实验室达到121个,同比增加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3个,增加82个;企业技术中心222个,增加63个。至6月底,合肥全市专利申请数6208件、同比增长31%,发明专利授权量556件、增长54%,引进科技成果998个,增长23.6%。
“各地都在搞自主创新,为什么合肥能有今天的成效?”合肥市副市长吴春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市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是体制机制的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在肥高校院所每年有6000多项可供转化的创新成果,如果都能就地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成为合肥发展的潜力所在。”吴春梅说,政府经常到企业梳理摸排技术需求和难题,把企业的需要“收集”上来,然后与大专院校进行对接,并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重点对接工业企业的项目,进行摸排梳理,有的成果还可能带来产业革命。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地研发出利用秸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安徽天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酰胺”,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出口创汇……通过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蚌埠市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开发出许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
蚌埠拥有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电科技集团40、41研究所等5家中央驻蚌科研院所,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在省内的科教资源总量仅次于合肥,更是皖北区域其他地市难望项背的。为了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蚌埠市设专项扶持资金250万元,资助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攻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相比较于合肥、蚌埠两市,芜湖市科研院所和高校数量不占优势,但是近年来芜湖市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力度显著加大。积极筹建芜湖国家特种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3个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及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建设。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者成果单位自行实施转化的,给予20至200万的奖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芜湖创办企业的,给予公司注册资金50%、最高200万的奖励……”芜湖市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介绍。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目前,芜湖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已入驻科技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及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共计32家。(记者 黄娜娜)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