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起,黄山同时启动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双试点。该市近两年的先行先试带给人们诸多启迪——
“黄山试点”探索山区发展新路径
黄山脚下,游人如织,弹奏着旅游国际化的强劲乐章;新安江畔,流光溢彩,勾勒出美好新生活的崭新画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黄山市工业、投资、消费、旅游、外贸、财政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15%以上的增幅,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好”字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快”字背后,又是什么在助推?翻开2011年—2012年这一“发展单元”,黄山市抓住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双试点的机遇,从发展理念创新到发展路径探索,都紧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着山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虚”与“实”:理念凝聚力量,潜力提升实力
同全国大多省份一样,“山区面积广大”是我省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皖西、皖南两大山区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大部分山区物产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较差;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欠发达。
作为典型山区和著名的旅游区,黄山市在生存与生态的矛盾、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等方面也曾有过争议。比如就山区而言,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还是另辟蹊径统筹城乡发展;就旅游区而言,科学发展与保护利用孰轻孰重、如何兼顾等等。
山区如何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双试点”为黄山探索山区特色发展路径搭建了平台,也为当地广大干群在发展实践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供了契机。在把握时代脉搏、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黄山市委、市政府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总结提炼了“抓发展必须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既要GDP,更要绿色GDP”,“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加快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发展经济,也要重视发展文化”等12条科学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当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坐标。
黄山的潜力是生态、优势是旅游,积蓄既久,其发必速。两年来,黄山市结合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同步实施循环园区建设、绿色质量提升、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程,让优美生态成为富民产业和后发优势;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重点项目带动、城乡一体布局,打造黄山特色的现代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品牌,使“双试点”真正成为提升综合实力的增长点。
“专”与“博”:特色做精做专,品牌做优做强
当科学发展的宏大叙事转换成普通百姓的微观描述,不难从细节中感受到黄山之变。
蓝天白云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和映山红,清澈见底的溪水和翠绿的田野蔚然大观……照片里的小山村,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画。
这个名叫“降上”的小山村,是祁门县箬坑乡的一个普通村落。多少年来,在自家门口发展旅游,只是峻岭崇山间村民们的美好憧憬。“降上”的红火,源自这幅照片,从此,手拿相机的游客纷至沓来,大山里的景致和特产声名远播。黄山市启动“百佳摄影点”建设以来,投入1亿多元,建设提升山乡道路及登山道500多公里、各类停车场100多个,建造摄影观景台112个,发展农家乐、摄影沙龙影吧300多家,推出了4大类148个特色摄影点,既推动了摄影产业发展和旅游业态创新,也让许多籍籍无名的小山村一夜成名,更多的山区群众吃起了“旅游饭”。
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绝佳,是黄山市最有底气的三张王牌。翻开近两年黄山的“发展影集”,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百个亮点打造、百佳摄影点建设等一系列项目,是加快旅游、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推手,而发挥组合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则成为黄山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特色路径。
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发展路径的确立,加速了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也使“双试点”工作内涵更丰富、特色更彰显、产业更突出,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参考样本。目前,黄山市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以上,提供的税收对财政贡献率达三分之一,成为最大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先”与“后”:发展需要保护,强市更须富民
无论对山区还是旅游区而言,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经济落后、生态恶化、后劲不足”的恶性循环。
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善吃祖宗饭又不断子孙粮?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等问题,在山区发展战略层面尤为突出。
不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双试点”中,黄山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了发展、发展提升保护”的理念,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也绝不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两者成为群众致富的生产力和加速崛起的软实力。黄山市投入60亿元,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使“老房子”变成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黄山风景区在全球率先建设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黄山观测区、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黄山实验区,去年至今连续7个季度在全国游客满意度测评中保持前10位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黄山市农村人口中不到8人就有1个从事旅游,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每10元有4元来自乡村旅游。
黄山市在推进“双试点”进程中,把保护新安江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服务群众、致富城乡,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保护新安一江清水,黄山市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禁售禁用含磷洗涤品;上游两岸渔民也顾全大局,按时按量完成“网箱养鱼”清退任务。
任何试点都是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加上不同山区资源禀赋各异、经济结构迥异,发展路径不可能一个模子。黄山市因地制宜的探索创新,将为其他山区加快发展提供借鉴。(吴江海、汪海燕)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