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 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访问次数: 1070                        发布时间:2012-11-06

[字体: ]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有”目标引领下,我省不断加大向民生投入的力度,奏响了江淮儿女的幸福乐章。

  200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走出一条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5年多来,安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医保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

 

2007年至2012年,民生工程由当初的12项不断提标扩面至33项,共投入资金1862亿元,年均增长47.1%,地方新增财力80%投入到民生领域。省级财政民生工程投入5年增长了3.5倍,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8年的64.8%增加到今年前7个月的79.6%。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民生工程惠及6000多万群众。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满意度在90%以上。

 

 

  建起农村学生游泳池、扮靓小街小巷、整合目前已有的城乡医疗保险保障、亮化美化城市路灯……广大群众为民生工程出谋划策的调查问卷雪片般飞至省民生工程办公室。今年1016日,我省首次就2013年民生工程项目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建议,2013年实施哪些民生工程,由群众自己决定拍板。据悉,如此大范围以省为单位公开征集民生工程实施项目,安徽在全国开了先河。

  就民生工程而言,这已不是安徽首次创新。早在2007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的实施,优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使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探索出一条以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手段加强民生建设的新路,打造了一项保障改善民生、建设美好安徽的亮点品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07年,一个厚重而又温暖的词汇“民生工程”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迅速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代名词。工程逐年加大投入,不断丰富内涵,从最初主要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提升到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问题,并逐步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文化等领域。

  今年民生工程项目已从12项扩至33项,资金投入从78.4亿元增加到540亿元,6年增长7倍。民生工程实施以来,全省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862亿元,实施40个民生工程,惠及6000多万人民群众,人均受益近3000元。

  在民生工程实施推动下,安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

  2011年,在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论证会上,省社科院宋蓓教授指出,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安徽民生工程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即使在最困难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的头等大事。 2009年的全省民生工作会议记录:“新增财力要向公共服务倾斜,要围绕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援助力度,积极支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不低于16%的年均增幅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八大类49个民生工程项目,逐步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工程结构优化 普惠特惠群体兼顾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5年多来,随着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先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9年底,安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开全国先河,共选择32个县(市、区)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性,让广大群众不仅看病方便安全,而且看病不贵,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201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次纳入33项民生工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老有所养”终成现实。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都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普惠同时注重困难群众的政策倾斜。民生工程的工作人员说:“民生政策的制定就要考虑木桶理论,照顾到最弱势的群体,他们在哪里,政策制定就跟到哪里。 ”

  淮北市民生办主任王春强说,不仅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弱势群体医疗补助也有突破。对低保、重残人员,实现疾病事前救助;参保人员生病,实现事中救助,医保基金及时支付;个人负担较重影响家庭生活的,还可享受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因此,医疗补助被称为“党和政府的救命工程”。

  家住铜陵市新湖家园的叶道明老人今年72岁,几年前他突患脑中风,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刚开始像天塌下来一样,后来社区送来好政策,看病的钱医保报掉六七成,还有大病救助补贴,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居家养老补贴等,现在我们的生活一点不发愁! ”老伴周大妈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2007年起,民生工程坚持每年对全省40多万户城乡居民和受益对象进行电话随机调查,将群众知晓度、满意度计入各地考核成绩。 2007年至2011年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民生工程知晓度、满意度大多在80%以上,新农合、农村五保户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达到90%以上,深受群众欢迎。

“民生财政”关注农村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8年至2010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9.3亿元,实施“村村通”工程,新建2.8万公里农村公路。 “水泥路面通村村,农民兄弟多开心,农业产品变商品,为俺打开致富门。管他雨下三昼夜,骑车也像城里人,路旁盖起候车亭,让咱怎能不温馨。 ”涡阳县老干部魏绍杰盛赞农村公路“村村通”写的诗,充分表达了对城乡一体化的欣喜之情。

  2007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62.7亿元,解决了119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007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投入38.5亿元,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项文化惠民工程。

  一份份民生“清单”,不仅带给百姓阵阵温暖,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实践证明,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更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百姓收入的提高,增强了消费能力,扩大了消费需求,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内在动力。如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增加了投资,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同时,民生工程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涉农项目由2007年的10项增加到2012年的31项,累计投入资金1448亿元,占民生工程总投入的78.2%,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财力倾斜暖民生

  你幸福吗?如今正流行的一个话题,恰恰正是民生工程所致力解决的命题。

  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目前,民生工程由当初的12项不断提标扩面至33项,累计实施40项,共投入资金1862亿元,年均增长47.1%,地方新增财力80%投入民生领域,折射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从全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到让百姓共享文化大餐,从创新方式解养老难题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从光荣院建设到校舍安全工程,这些举措看得见,摸得着,直指群众最关心、最切身的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六年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越来越多的人绽开幸福笑靥。

  把民生冷暖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我们对公共财政的理解和实践日益深入。各地、各部门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利益调整和公平正义,使经济发展与惠民利民更加协调,富民与强省更加统一。

  关切最是问苍生。未来,我们仍然需要把百姓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需要加强各项民生政策统筹,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下一个十年,我们共同期待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这些夙愿都能变成一幕幕真切的生活场景,江淮大地的每个家庭都装载更多幸福安康。(冯珉、史力)

百姓心声

  “我终于有个家了”

  这廉租房啊,廉租不廉质,厨卫设施齐全,水电气都到位,瓷砖洁具干干净净,一个月才交40多元,到哪儿能租到这么体面的房子啊。我以前租住人家门前搭的棚子都要一百多元呢,还时常被迫搬家。我这一辈子,活了50多个年头了,有了这个家,知足了!刚开始搬进来时,好几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就是睡着醒来了,揉揉眼睛,一时半会儿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谢谢党和政府,我终于有个家了!

  ——合肥保障房建设工程之一“天门湖家园”53岁居民周书金

  “孩子可以安心上学了”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最初纳入民生工程的项目之一,从最初的“两免一补”到解决贫困地区与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中最突出、最实际的问题,保障范围逐步扩大。有了政策的“护佑”,现在全校基本没有上学难、吃饭难的学生,政府以及社会的各种资助,足以能够让学生安心上学。教师的工资也得到保证,按月打卡发放,让他们得以安心教书,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学校经费足,自然也不会乱收费,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六安市九中校长李胜

  “家门口就能看病了”

  我们这儿是人口密集区,以前没有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个小病也得跑到人民医院去,除了跑路,还得排队。现在服务中心就开在家门口,专家门诊货真价实,还免收专家挂号费。我心脏不好,如果去大医院看病,挂号麻烦,站都站晕了,在这里,我甚至可以一天做3次心电图。专家每天都有,看病不贵,能吃药不叫打针,能打针不叫吊水,享受着医保,花小钱治大病!

  ——淮北相南街道67岁居民任桂英

  “用上了变废为宝的沼气池”

  我家用沼气池都三四年啦!刚开始建我不乐意,挺犹豫,后来政府有补贴,扶持着建起来以后,才知道的确省钱。这个池子一头连着厕所和猪圈,一头通到家里的灶,看着脏,用起来干净,猪粪啥的会依着设计好的沟渠自动流到池子里,不用打扫,家里也闻不到异味,发酵出的沼气足够一家三口做饭用,沤出的沼渣还是种菜种菊花的好肥料。

  ——休宁县盐铺村农妇吴桂花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